巡檢可以上貢應付過去,但巡檢也怕烏紗帽不保。巡檢司監督地方,但背後還有御史台,御史台的御史,監督彈劾所有官員。
即便常平倉能抹平,巡檢使動真格巡檢,地方州府的錯漏比篩子都多,隨便伸手就抓得一大把。
寧氏作壁上觀,還是行監察之責,寧禮坤的態度,其實已經不言而喻。
寧禮坤抿了口茶水,放下茶盞,笑道:「如今陳糧的價錢高,府中有陳糧的,正好換一換。我府上的陳糧,也打算出了,不但如此,明早我還打算啟程前往明州府,明州府府上有多餘陳糧的,也一併變賣。唉,身為大齊的子民,在百姓有難時,如何能視而不見。陳糧皆放出,糧食價錢得以平穩,百姓有飯吃,自當安心度日,待到來年春上耕種,今年秋上種下的冬小麥,隨後也到了收穫時節,兩地州府,皆是太平無恙。」
賀道年暗暗罵老狐狸,寧禮坤是恩威齊下。先是拿巡檢暗暗威脅,再話鋒一轉,拉起了家常,借府中出賣陳糧之事,暗中提點衙門將常平倉的陳糧,趁機都糶出。
寧禮坤知道常平倉皆是陳糧,這新糧陳糧互相倒騰,得中間差價之事,賀道年也不敢以為,能瞞得住寧禮坤。
江州府與明州府互換了種子,小麥已經下種生長,開春後,稻穀便得播種。糧食收成如何站且不提,眼下的江州府與明州府,確實是彼此合作,互惠互利。
方通判也有官田,在兩地換種子的事上,他也參與了進去。除此之外,上次江州府官府與世家鄉賢們一起出錢出力,修葺大雜院,月河清淤的事上,方通判由其侄子出面,撈了不少好處,寧禮坤在此事上,從未說過半個字。
都是場面上的人,寧禮坤點到即止,寒暄
幾句,便起身告辭,與寧毓承一道離開。
兩人將他們祖孫送出門,立在廊檐下,皆許久沒有說話。
賀道年先轉身回屋,方通判跟了進去,讓徐先生守在門口,低聲道:「府尊如何打算?」
「他都找上門了,我能如何打算。明州府要是出事,寧悟暉難辭其咎,不被罷官,也會被貶謫。以後要復起,除非寧悟明拜相。」
賀道年一腦門的官司,煩惱無比道:「朝廷那邊能應付,只這糧食.......唉!」
「府尊說得極是。」方通判附和了句,眼中陰狠閃過,壓低聲音道:「常平倉那些陳糧,眼下只待慢慢出,不愁出不去。待巡檢來時,糧食收上來,新糧也不會缺。江州府之亂,乃是因為明州府而起,府尊當提前向朝廷稟明。」
賀道年一怔,他抬眼看向方通判,含糊支吾了幾聲。
方通判想著升一升,明州府富裕,知府如果空出來,對他來說是絕好的時機。
要是在平時,賀道年寫一封摺子到京城,隨手之事而已。
只是,寧毓承跟著寧禮坤一同到了府衙。
寧禮坤算不得大威脅,讓賀道年難以決斷的,乃是從頭到尾安靜坐著,一言未發的寧毓承!
第53章 ……
方捕頭離開之後,賀道年神色嚴肅,負手在屋內來回踱步。值房不算寬敞,徐先生只看到朱紅的官袍在眼前不斷晃蕩。
不大一會,徐先生就像是見到了大灘凝固的血,雙目眩暈,總覺著不吉利,下意識打了個寒噤。
「府尊,在下以為,這件事非同尋常,要三思再三思啊!」徐先生斟酌著開了口,他平時說話時小心謹慎,儘量不拿主意,只盡勸誡提醒之責。
不過,這次徐先生打算說得更明白一些:「寧老太爺要親自前往明州府,就是打定了主意,要將明州府的事態平息下來。明州府與江州府一樣,深得朝廷看重,明州府那邊.......」
他做出個抹脖子的動作,賀道年盯緊著他的手勢,自是心知肚明。
要是真鬧得不可開交,有蔓延的趨勢,兵丁就要出手了。文武官員平時互相看不上眼,在這種時候卻配合得很是默契。文官需要武將平息事態,兵丁一動,一根糧草不要,還會帶回金銀珠寶,在剿匪的功勞簿上記下一筆。
剿匪的功勞大小,也有講究。大了,會不好收場,太小,功勞不值得一提。
這裡面,又涉及到戶帖人丁。甚至地方州府的具體田畝,朝廷戶部能掌握的數,約莫只有七八成准。
徐先生見賀道年不做聲,清楚他心裡的顧慮。當初,他就勸過賀道年,這一起行好事,夜裡睡覺心不驚慌。要是將把柄留給他人,指不定哪天就變成了一把利刃。
「方通判他的野心不小,在下以為,府尊沒必要參與進去。得罪了寧氏,府尊其實不划算。府尊,不宜與此事牽連過深,那邊的糧食,不能再出,當及時抽身啊!」
賀道年現在心中一團亂麻,煩躁無比道:「你去將五郎找回來。寧老太爺說話總要留三分,寧七郎好打交道。」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