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家子弟考科舉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43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寧毓瑛朝寧毓承看去,暗自翻了個白眼。寧毓承對她笑笑,示意她別太明顯,讓寧悟明下不來台。

「我以為,既然平江府與青州府知道江州府收留了災民,便穩坐不動,還要在陛下面前充作好人。不如,上旨請求陛下,將平江府與青州府受災的兩地,劃撥給江州府管轄。如此一來,江州府災後救濟,也就師出有名。而且,文先生提過,慶安縣那邊的水患仍然存在,堰塞湖必須治理,將水系分流。否則,只要雨稍微下大一些,堰塞湖就會決堤。」

寧悟明思索了下,道:「這兩地貧寒,併入進來,會拖累整個江州府。不過,養白蠟蟲還未在江州府全部施行,並進來後,先教會浙兩地栽種白蠟樹,養白蠟蟲,不求他們馬上能發財,能有些額外收入,日子會好過些。」

「還有養魚蝦。」寧毓承說道。

寧悟明好奇道:「養魚蝦?」

「堰塞湖的水是活水,養魚蝦最好不過。」寧毓承說道。

寧悟明對農桑之事不太懂,寧毓承前去看過堰塞湖,他說能養魚蝦,估計已經是十拿九穩之事。

「哈哈哈,要是陛下能答應,梁津河那宗桑以後看到了,定會眼紅得流血。」

要是朝廷不同意,一切都是空談。寧毓承望著寧悟明,慎重其事道:「阿爹,此事就交給你了。」

寧悟明昂首望天,唔了聲,道:「唉,我將這張好看的臉豁出去,給政事堂幾個相爺寫封情義深重的信,再給陛下去一封悔過書吧。」

「好,阿爹寫得好些。」寧毓承笑不出來,夏恪庵說得對,他身段其實不夠軟,做不到寧悟明這種地步。

想要做事不易,要做好更不易,做好了,也不一定會有好結果。

慶安縣的災民,必須讓他們趕緊歸鄉,收拾之後種冬小麥。衙門不管,寧毓承他們管,管要出錢出糧。

錢糧衣衫都不夠用,寧悟明吩咐長安回府城,去趙氏馬氏府上借一些,多送些糧食衣衫農具等過來。

寧毓承還讓他去李家村借牛,當時寧毓承買馬以及攢下的私房銀子,都拿出來給李家村買了牛。

如今李家村的青壯牛犢已經長大,李家村牛多,牛多草料不夠吃,分出一些來最好不過。

以前打下的基礎,逐漸起了作用,總算是烏雲之中的一線光。

寧毓承回到余家村,與陳家壩的村民們說了打算。聽到寧氏會管,陳家村眾人瞬間放下了心,幾乎喜極而泣。

余家村這邊的村民安定下來,畢竟兩地有姻親往來,雖說余家村這邊要忙著種地,搭建窩棚,家家戶戶都忙得不可開交。

余大慶還是主動挑了十餘個壯年勞動力,明日一早就出發,前往陳家壩幫著他們清理收拾。

翌日一早,寧毓承一行前往陳家壩。繞過堰塞湖,與以前一樣,找到地勢稍高,未被淹沒的幾

乎人家暫時借住下來,開始動手收拾,屍首等做好記錄,深埋處置。

兩村的人都是熟手,長安送了糧食衣衫來。大家能吃七成飽,有舊衣穿,眼見自己祖祖輩輩居住的家鄉,顯出原來的模樣,幹勁十足,只兩日,就收拾了一小半。

青州府始終未曾路面的知府梁津河,在慶安縣知縣李為善的伺候下,一起到了陳家壩。

一行車馬轎子逶迤前來,走在毀損的鄉間路上,既滑稽,又跟白日見鬼一樣,莫名其妙。

車馬難行,轎子也不好通過,梁津河只能下來,自己走路前行。

寧毓承坐在草堆上,看著搖搖晃晃朝他走來,穿著紫紅官服,面目陰沉的梁津河,喊了聲,「文先生,有人來了,你去招呼一聲。」

文先生從河邊冒出頭,順勢看去,他怪叫一聲:「唉喲,七郎!你還請了戲班子來唱戲?」

第112章 ……

文先生聲音大,梁津河聽得一清二楚,臉瞬間比鍋底還要黑。

不過梁津河到底忍住了,連續多日晴朗,地上的淤泥幹了,只有些地段垮塌,坑窪不平。他提著官袍下擺小心翼翼走著,恐一不小心掉進原來是溝渠,現在是混沌不清的泥湯坑中。

寧毓承眉毛揚了揚,提醒文先生:「亂糟糟之地,腐爛的屍首臭不可聞,哪來的戲班子?」

「不是戲班子?」文先生真以為是戲班子,他不禁疑惑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