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井種田考科舉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62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趙大牛三兩口將包子吃完,拍了拍手,「當時王大花被山匪抓住,威逼利誘,在那種情況下,也不能全然怪她,不過會遭村里人怨恨是真。」

「各有各的難處吧。」

如今王大花白日在城中亂轉,遇到能吃的就收集起來,拿到集市上去換,漸漸的也有人和她搭話了。

她心中欣喜,也更為賣力。

經過山匪攻城那件事之後,她隔三差五就會送吃食來給守城的漢子,剛開始漢子們不收,王大花便不走,直到看到吃食被拿走,她才會離開。

見她並非目的不純,久而久之,守城的漢子也不再拒絕,見她前來還會說上兩句感謝。

到下半夜換值的時候,十幾個漢子都回家去,有媳婦的回家徵求媳婦同意明日出城打獵。崔家護衛則去與崔管家匯報,得到同意之後,漢子們笑得像個幾百斤的胖子,各自去睡了,為明兒養好精神。

第二天第一大早,城門打開,村民三三兩兩結伴出城去了。

暖風送來灶房的香氣,柳雪梅掀開蒸籠喊道:「有人來搭把手嘛。」

崔三小姐應聲而去,裙裾掃過晾曬的葛布。晨光下三百個陶瓮正在發酵米酒,氣泡升騰的碎響驚醒了睡在麥垛上的狸花貓。

看著蒸籠裏白胖喜人的包子,還做成了各種各樣的形狀,崔三姑娘亮著眼睛,「哇,雪姨,你的手藝真好!」

柳雪梅笑著將蒸籠拿下來,「那些個皮娃到了挑嘴的年紀,換些花樣也好。」

她指了指其中幾籠,「等會這些都給練武的漢子送去。」

崔三姑娘道,「我去送吧。」

朱秀兒進屋來,「你一個小姑娘,初來乍到不久。」她擦了擦汗,「若是想去,我陪你一塊。」

崔三姑娘點頭,只要能做些事就行。

倆人很快推著小板車出門,來到曬穀場,看到崔老夫人也站在曬穀場上,看自家孫子挽著褲腿子,跟稻香村漢子勾肩搭背地啃炊餅。

油漬在粗布衣上暈開深色花紋,爽朗的笑聲傳盪開來,恍惚間竟分不清誰才是世家子弟。

不過這樣也好,下鄉種地總好比在老宅的時候,整日遊手好閒,事事不做。

看到這群年輕人活力四射的樣子,崔老夫人欣慰笑了笑,一旁的伺候的貼身婆子道:「瞧著少爺們這樣,心裡高興啊。」

崔老夫人拍她,「日後可不准再稱什麼少爺小姐的,統一叫做姐兒哥兒,入鄉隨俗。」

「是。」婆子笑著答。

「母親!」崔三小姐將小板車放好跑過來,發間野菊沾滿露水,「我和秀兒嬸一起送吃食過來。」

崔老夫人笑著摸了摸崔三小姐的腦袋,「妍兒真棒!」

看著蹦蹦跳跳里來的崔三小姐,崔老夫人忽然想起昨夜老爺子說的話,這世道最金貴的不是綾羅綢緞,是能讓三百戶人家笑著分食一鍋粥的本事。

就著霞光,崔老夫人舒了一口氣。

這樣的日子,再沒有什麼需求了。

另一邊,崔老爺子散步到田埂邊,捏著粒稻種對錢老漢等人瞪眼:「田內的水深度也有講究,可不能就這麼放。」

他袖口卷到肘間,褲腿沾滿泥點,站在田埂邊和一群老大粗大聲嚷嚷,哪還有半分世家家主的模樣。

一邊的崔管家卻笑容滿面。

自從被迫離開居住多年的老宅,老爺臉上終日愁眉不展,好不容易鮮活起來了,他心裡寬慰。

「您老一大早上就到這開始講課,嗓子乾沒干。」宋大郎笑著遞過陶罐,「昨兒新啟封的黍米酒,嘗嘗?」

崔老爺子喉頭一動,卻見李村長提著竹籃晃過來,籃里油紙包著的鹵豬耳紅亮誘人。

幾個老農盤腿坐在歪脖子樹下,粗陶碗碰得叮噹響,錢老漢道:「崔老哥,這壟溝怎麼挖能防水泡根?這麼多年了我一直沒摸清門道。」

崔老爺子哈哈大笑,一邊喝著黍米酒,一邊拿起一根棍子在地上畫,「首先,得按照季節區分,如早春時候就不適合放太多水進田,不然容易霜凍,那時候秧苗一死一大片。」

幾個老農越說越起勁,直到暮色漸濃時,崔老爺子已喝得滿面紅光,舉著酒碗的手直打晃:「當年我給聖上獻《農桑策》,那幫酸儒還說深翻土是糟踐地,都是胡掐!誰年輕時候沒種過地......」

一群群互相碰杯,哈哈大笑。

「您那《農桑策》該添新章嘍!」

「爹這是把半輩子沒說的話都倒出來了。」

崔三小姐站在不遠處,一旁的崔大公子有些幽怨,也道:「爹從來沒有和我說過這麼多話。」<="<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