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種田養家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3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不過鄉里的集市不比縣城,東西品類少,且大部分都是家中有的。

他們逛了一圈兒,把帶來的二十來個雞蛋賣完,又打了一斤醬油,花五文錢錢買了兩顆大石榴,就說說笑笑地回家。

石榴外皮艷紅,看著就誘人的很。走在路上,鄭青雲便拿出一顆放在手心,十指交叉,輕輕一用力,大石榴就微微裂開,露出裡面晶瑩剔透的籽來。

這石榴不光長得好看,籽兒也大,水分充足,帶著清甜,正好解渴。

陳秀蘭抓著把石榴籽,聽著後邊的兩人嘀嘀咕咕,眼角綻出細紋:「收了糧,也該嘗嘗新,等回去就舂點兒米蒸飯吃。再宰只雞,好好地補一補。」

方桃在一旁拍手叫好。

回到家,也沒多耽擱,鄭青雲就舀出幾升的穀子,在院兒里舂米。

舂米是個力氣活,稻穀放進石臼里,需得用木槌使勁兒搗,一下接著一下,將穀殼硬生生砸碎。

其實若想省力,村里也有水碓,用不著人使勁兒。但年年這個時候,多的是舂米的人,可能等到半夜也輪不到。

鄭青雲他們回來時拐過去看了眼,已經排了好些人家,帶的穀子還都不少。他們就乾脆沒做那個打算。

在家舂米雖然累,但吃點兒舂點兒,也就還好。

篤篤篤……

木槌擊打在石臼上,發出沉悶的聲響,金黃的穀殼漸漸裂開,露出白花花的大米。

鄭青雲力氣大,也不要人替,自個兒沒用多長時間就把幾升穀子舂完。

陳秀蘭把石臼里的東西都轉進竹篩子,一邊上下顛簸,一邊呼呼吹著,谷糠就和大米分離開來。

篩出來的谷糠也不必丟,留著餵雞或是做枕芯都是好的。

新米用水淘淨,放進大鐵鍋煮開,就可以舀出來。

飽脹的大米落入竹篩,白色的米湯則順著縫隙流進下方的木盆里。鍋里又重新添上清水,堪堪沒過木甑底部。

陳秀蘭把煮軟的大米倒進甑子,拿筷子鋪開,蓋上蓋就沒再管。

木盆里的米湯還冒著熱氣,有淡淡的清香,抓一撮糖碎撒進去,再攪和幾圈,便又多出幾分甜味兒。

飯還沒做好,一家人先灌下幾碗米湯,解了解饞。

米香開始溢出木甑,飄滿整個灶房。泥爐上的瓦罐也咕嘟咕嘟開著,方竹掀開蓋兒,把泡發的干竹筍壓進鍋底,繼續小火熬著。

一盆白米飯、一罐竹筍雞湯、再加一碟醬豆炒雞蛋,就是今日的晚食了。

雞肉燉的時間不長,不夠軟爛,但家裡人牙口都好,這樣吃著反倒更加勁道,越嚼越香。

筍乾沒有春日裡新鮮的那般脆嫩,多了些嚼勁兒,且吸足濃郁的雞湯,色澤金黃,口感清爽不油膩。

再配上一碗軟糯香甜的白米飯,已是這些日子難得的美味。

方竹和方桃碗裡的菜就沒少過,剛吃進嘴裡,便有兩雙筷子一前一後夾進新的。

陳秀蘭笑眯眯地看著方竹:「這段時間又瘦了,多吃點兒,早些補起來,臉上還是得有肉才好看。」

方竹啃著肉,心裡分外安定。

也不是人人都能像他們家這樣其樂融融的。

第二天一早,王金花就來跟陳秀蘭八卦,說是張翠蓮又跟李紅英吵架了。這回比較不巧,爭執中張翠蓮摔了一跤,把腳傷著了,暫時躺在床上起不來。

說來說去還是因為交稅的事兒,鄭大河他們家倒是不愁這個。但張翠蓮娘家還有個弟弟,好吃懶做,地沒種好,拿不出稅錢,就找上張翠蓮。

張翠蓮一不掙錢二不管家,就把主意打到兒媳婦頭上,可惜李紅英也不是那冤大頭,拿錢貼補家裡她認,去幫別人可不干。

直接就把事兒捅到鄭大河面前,鄭大河也不喜張翠蓮總幫襯娘家人,罵了她一通。

張翠蓮氣不過,只能拿李紅英出氣,跟人埋怨兒子娶回個攪家精,還是只不下蛋的母雞。

李紅英跟鄭光宗成親近三年,肚子一直沒動靜,最受不了別人拿這事兒說道,跟張翠蓮大吵一架。

吵著吵著,不知怎麼就動起手來,張翠蓮自個兒沒注意,在門檻上絆了下,就摔在地上。然後便著急忙慌請了胡郎中上門。

「該,誰讓她嘴賤,今兒只是傷著腳,早晚還有大災。」陳秀蘭有些暢快,她不願跟那兩家掰扯,卻樂得見他們倒霉。

第23章

張翠蓮的腳扭到筋了,腫得跟紫面饅頭似的,別說走路,動一動便是鑽心的疼。因此她只能躺在床上養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