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知興替,以史正人明得失——秦二在史書閣的題字。】
【華夏書閣的建立,讓秦二的華夏論有了載體。】
【《語文》十冊,則讓大秦百姓從啟蒙開始就接受華夏論——當時文盲太多,學生可不止小孩子,老少同班是常態。】
這是抄的二鳳。
嬴雲曼心中有數。
章台宮屬於辦公場所,太史令在此常駐,會站在朝會的一角記錄國家大事和始皇帝的言行。
或許史官都自帶隱身特性,露天場所的陽光之下,在這位史官因情緒激動望過來之前,嬴雲曼竟然都沒注意到他的存在。
太史令很快就收斂情緒,繼續在不起眼的位置記錄歷史。
大秦不止有太史令,還有許多地方史官。
以史為鑑知興替,這是對史官們最好的褒讚。
………
以史為鑑,故知王朝之興替?
張良同樣讀過無數史書,卻未能如秦二般以古通今。
秦二不像始皇帝般認為秦有萬世,故而以大秦社稷定華夏論。
「我不如也。」
張良深感慚愧,他這些年執意要亡秦復□□是因為未能以史知興替。
【秦歷19年,因百家大議的鋪墊,秦二在臣民的支持下對匈奴開戰;而在無人在意的角落,秦二令李信領十萬軍攻打西南蠻。】
【無人在意的李信:?】
【之所以能無人在意,是因為這支軍隊不需要朝廷撥付征戰軍費,就連丞相張良最初都以為李信只是駐守巴蜀。】
【小良子:?是我不配知道嗎?】
【這是秦二的一次嘗試,她成功了。】
張良的慚愧戛然而止。
瞞著丞相……瞞著朝堂內外用兵!
還是在北方正在征伐匈奴的情況之下!
征匈奴有百家大議所挾的華夏大義,所以正大光明出兵。
攻打西南蠻是找不到藉口了,才會隱瞞百官?
這算什麼明君?
果然是無德之君!
但再怎麼氣急,張良也沒忽略這次用兵的特殊。
………
不需要朝廷撥付征戰軍資?
李信一邊為西南蠻設郡果然是他之功而欣喜,另一邊也很是疑惑為何無需撥付軍費。
駐守和攻打不同,光撫恤就是極高的支出,更別說攻打的武備損耗與更長的補給線。
還有這十萬軍……
三征百越投入了巨額兵力,歷時十餘年,死傷士卒就有三十餘萬!
李信陷入了茫然。
難不成他忘了伐楚的教訓?
只是這一次……
他還贏了?
………
再度成為焦點的嬴雲曼腹誹這天幕還真是什麼都給她抖出來。
西南蠻那能不打嗎?
不打怎麼吞下東南亞那片糧食寶地。
而且雲貴川在她的記憶里,自古以來都是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至於現在就是古?
這不重要。
【毫無疑問,這是場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屬於不義之戰的戰爭。】
【秦二:我都承認無德了,你就讓讓我唄?】
【什麼不義之戰,我,西南蠻後人,支持秦二打西南!】
【那叫解放!誰要在西南蠻治下世世代代給部落首領當奴隸,歸秦後下一代就是秦人,就是華夏兒女。】
墨家眾人如遭雷擊。
他們奉行「非攻」,是因為墨家認為戰爭只會給百姓帶來巨大的痛苦。
可天幕的後人卻在支持秦二的不義之戰。
若他們阻止秦二發動戰爭,這些「世世代代的奴隸」會感激他們,還是會指責他們?
巨子張行同樣在理念遭受巨大衝擊時陷入迷惘。
………
儒家弟子同樣迷惘。
「救無辜,伐有罪。」
儒家對戰爭的態度就是不能伐無罪之國,即反對不義之戰。
可天幕公然支持戰爭的西南蠻後人……算不算無辜?
若他們算無辜,大秦的奴隸又算不算無辜,大周的奴隸呢?
豈不是夏商周乃至各國皆為有罪?
若不算無辜,誰又願意子女後世為奴?
孟子曰「仁者愛人」,不願後世為奴的父母難道不該被仁愛嗎?
………
秦朝的奴隸們看著天幕一言不發。
身在奴籍,世世代代也是奴籍。
除非立功得赦,又或是始皇帝免除部分奴隸。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