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澤在搶在包拯之前發問雖然不合禮數,但這是所有人心中共同的疑問,所以也不曾有人斥責。
他們都知道聲東擊西,誘敵分兵是個好主意,但區希范是憑什麼接下這個當魚餌的任務呢?
稍有不慎,獵人可就要變成獵物了……
第75章
「聽我號令,三、二、一,倒!」隨著區希范一聲令下,數十個大水桶同時傾斜,其中裝著的清水全數澆到了城牆之上。
西北如今的氣候已經算得上寒冷,水澆上不過一炷香的時間,就有了凝結成冰的跡象。
令包拯這般不苟言笑的嚴肅之人觀之臉上都不由露出笑容來,對著區希范由衷贊道:「區知縣真不愧知兵之人,善用天時澆水築冰城,縱古之名將亦難及也,將來必定為後世傳頌。」
《孫子兵法》上說,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不假。但任何一個擁有獨立自主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書本上寫的和實際操作之間必定存在著差距。
為何如今朝中將結硬寨、打呆仗,步步蠶食推進視做對付西夏的主流戰術?
一來是因為本朝的軍卒訓練水平不佳,論單兵作戰能力比不過生存環境更惡劣,自小就接受準軍事化訓練管理的西夏兵;二來是因為朝中缺馬,即便出城作戰取得勝利後也很難擴大戰果,基本都是賠本買賣;最後的原因就是西夏工匠數量少且水平不高,所能製作的攻城器械十分有限,和本朝的造城技術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結硬仗打呆仗屬於是揚長避短的性價比打法。
只要能夠再解決出城正面接戰勝率過低,且無法維持戰果這個問題,絕對能用這個笨辦法掘進到興慶府城下。
按常理而言,守城是本朝軍隊的超優勢科目。用三千五百人據城阻攔一萬五千的敵軍七天,等待援兵到來完全是手拿把掐。
但如今區希范面對的偏偏是非常規情況。
他現在所倚仗的這座城池過去在西夏被視為設在後方的屯兵之地,因為大軍長期駐紮,逐漸形成了小小的人口匯聚,進而演變為鎮甸,派遣了管理的官吏。
不過主要作用還是當前線有了戰事,可以迅速趕去增援。
既然是個被定為成後勤的地方,再加上西夏本就不富裕的財政狀況,所以所修築的各項設施都只能說有且夠用。
這裡所說的夠用,是應付上面檢查的那種夠用。顯示該有的設施都已經有了,但面對大軍攻伐明顯是城矮牆薄。若是炮手技術夠好,不消十炮就能給城牆給砸塌一塊。
區希范到任以來不是沒想過將其修繕成其餘邊境州縣據守城池的模樣,奈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是人手不足就是資金沒到位,要不就是材料需要製作時間。
好不容易三樣都聚合到一塊可以築城了,夏兵已經相距僅有三十里,只能先將就原來西夏修築的舊城用。
得了包拯誇獎的區希范臉上顯露出羞赧來,小小地嘆了一口氣之後說道:「非是下官之功,而是殿下早早傳信,稱若夏兵趕在城池修築好前趕來,可以暫用這個法子應急。
「雖然用此法的城磚會在天氣轉暖後會因為冷熱不均變得極脆,但本來就打算修築新城,此時為了應急也顧不得這許多了。
「殿下還說了,若是想增加冰塊的硬度,還可以往其中加入碎紙屑或者羊絨,又以羊絨的強度要好過碎紙屑。下官打算先凝出一層冰後試試效果,再看看要不要施行此法。」
包拯大為驚異。他離京赴任前曾去東宮去見過年幼的小太子,而且對那位殿下言辭中展露出的熱情與欣賞有點不適應。
他才當了幾年官啊,哪裡擔得起「朝廷良心」、「中流砥柱」的誇讚啊!
看在這位小太子毫不猶豫同意把開封府的鍘刀借給他,還說了一通這鍘刀到卿之手中才是得逢良主話的份上,包拯才沒有把這位小太子往拉攏結交外朝臣這方面想。
當時他只覺得這位小太子比市井傳聞中還要聰明一些,但聽區希范如今的話音,這場戰事太子殿下全程參與,甚至很有可能起了主導作用?
不管過往如何,而今都在城牆上禦敵守城,有了過命的交情。加之大敵當前,對齊信息也是必要的。
區希范也就不再隱瞞,直言道:「包御史不會以為僅龐觀察使一人就敢定下如此……冒險的計劃吧。」
包拯表示理解地點點頭。這種做餌誘敵分兵,然後聲東擊西,涉及上萬大軍調度、數州之地得失的大計劃,休說是龐籍,就是過去的范仲淹,也沒那個膽子。
不然就算打了勝仗,等待的他們也是枷送京城,交付有司議罪。
但在區希范點明這一點前,包拯一直以為是官家主導的。
然而回首望去,包拯又覺得一切都有跡可循。<="<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