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是,」宋千帆語無倫次,「陛下,您是認真的?」
殷祝理所當然道:「當然。」
他並不是異想天開。
青琅的原因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殷祝一直想親眼看看大夏時期的戰役,順便了解一下邊境城市的軍事布防、農業經濟和北屹軍隊的作戰能力等等,這樣將來下達政令,心裡也好有個數。
先前召集內閣時敲打唐頌,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只有把內閣和祁王兩大最不安定的因素都先暫時摁下去,他才能放心離開新都。
殷祝沒有接受過帝王教育,也不了解這個時代百姓的生活。
長期待在深宮裡,每天只能看到下面人送上來的奏摺,很容易偏聽偏信。
殷祝就算再崇拜他乾爹,也得承認,個人的視角始終是有限的。
他被以蘇成德為首的一幫宮人照顧得太好,時常會忽略很多常識性的細節。
比如他知道一碗粥賣幾十兩銀子,普通人家一年平均收入才幾兩到十幾銀子,可鍛造一把能在戰場上殺敵的戰刀要多少錢?一把材質稍差些的菜刀又要多少錢?一簇能破甲的鐵質箭頭呢?
他不知道。
而且,雖說平均工資和物價是最好反應一個時期生活水平的指標,但就像現代的打工人和首富平均一下,年收入也能超過幾個小目標一樣,紙面上的東西,太容易被人美化粉飾了。
相隔數百年,即使是最出色的歷史學家,也不能確保統計出的數據一定是準確的。
在某個王朝末期,物價上漲,太監甚至敢騙皇帝一個雞蛋在宮外賣十幾兩銀子,忽悠得皇帝都不敢輕易吃雞蛋。
真正的窮苦百姓,他們平時吃的是什麼?戰爭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
以及,假如在戰時要保證一家人不餓死,一年最起碼的口糧是多少?
王朝末期多出昏君,正是因為他們距離普通百姓的生活太遠了,遠到甚至無法想像,窮的細節究竟有多驚心動魄。
暉城之戰,已經是大夏走向滅亡前,打得最成功、最漂亮的一場戰役了。
再往後,即使宗策創立神機營和血鐵騎,多次在與戰場上獲勝,還指揮士卒在當地屯田種糧,自給自足,也無可避免地因為大夏內部腐化、國力衰弱等等原因,戰況一次比一次慘烈。
據統計,天佑五十年至興和七年,短短十一年間,大夏人口數量便銳減至原先的三分之二;
待到宋千帆病逝,人口更是只剩下了天佑五十年的三分之一不到。
也就是說,即使按照最保守的計算估計,也足足有八千萬人死在了這場王朝更迭的血腥戰役之中。
所以,殷祝想,他必須要去前線親自看看。
比起派遣監軍,他這個皇帝親至,乾爹總不會再將他拒之門外了吧?
當然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就算前期做了一系列籌備,也得秘密行事,早去早回才行。
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殷祝用期待的眼神望著東風:「愛卿,你會幫朕隱瞞好的吧?對吧對吧?」
宋千帆張了張嘴,欲哭無淚。
「陛下,您是不是對臣有什麼誤解?」他顫顫巍巍地指了指自己,「以臣如今的官職,在朝中都說不上什麼話,這種事情,您還是找閣老們來商議比較好吧?」
殷祝撇嘴:「他們肯定不會同意的,而且朕才不想面對一張張痛心疾首的老臉,看了就糟心。」
「陛下,臣的命也是命啊!」
殷祝笑起來:「你放心,朕此次出行嚴格保密,不會有太多人知道的。朕會以閉關修行的理由宣布罷朝五日,你幫朕盯好幾個新都幾個關鍵人物就行。」
宋千帆自暴自棄地嘆了一口氣。
「陛下說的,是哪幾個?」
「祁王,唐頌唐閣老,殿前指揮使……」殷祝擺著手指頭數,「哦對了,還有你的老丈人王存。」
宋千帆:「……陛下就不擔心臣故意走漏消息?」
「朕一向相信自己的眼光,」殷祝輕描淡寫道,「宋愛卿,別人說你窩囊,但朕一直覺得,你只是把什麼事的後果都看得太明白,所以才會動不動就退縮。」
「大部分人承擔不了責任,就會甩鍋賴帳,但你不會;你一旦做出選擇背上這份責任,哪怕抗不了,也要扛到死。」
這番話其實不是殷祝自己說的,而是後世一位歷史教授在上公開課時,給觀眾們講解一首古詩詞時做出的註解。
那首詩,就是大夏亡國後,宋千帆在宗策墓前下馬題下的千古名句。
宋千帆目光怔忪地看著殷祝,眼眶漸漸紅了。
一滴熱淚順著他的臉頰滾下。
這一刻,他從未有過如此強烈地理解,何為「士為知己者死」的壯懷!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