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朕與將軍解戰袍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10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當然,殷祝知道他們其實真正不滿的人是自己,只是不敢宣之於口罷了。

但就算他們再不滿,殷祝也不敢用他們。

甚至不貶就不錯了。

包括這次的暮安關守將在內,都是歷史上無功無過的那一批人,但事實證明,有時候庸碌和蠢貨只有一線之隔,要不是前線實在沒人,殷祝也不會同意把他調過去。

然後就造成了今天這樣的結果。

看到主和派的勢力已經占據了朝堂半壁江山以上,原本主戰派中幾個搖擺不定的牆頭草,也猶豫著站了過去。

宋千帆和老丈人站在相反的陣營之中,心情也頗為沉重。

在暉城之戰後,朝中主戰派的勢力占據了三分之二以上,而宗將軍僅僅只是打了一場敗仗……不,甚至都不能說是敗仗,因為敗仗是暮安關守將打的,他只是被牽連被迫棄城撤軍了而已。

就算是這樣,主戰派和主和派的勢力也在頃刻間倒轉了。

宋千帆想,一方面是因為,人們見不得英雄也會敗;另一方面則是,陛下和大夏,都太過於倚重宗將軍了。

陛下幾乎是將大夏的國運堵在了他身上,這點宋千帆一直很不贊同,但當他向陛下提出建議時,卻得到了殷祝這樣的反問——

「不然呢?」

「除宗策外,這天下難道還有第二個這樣的將軍嗎?」

宋千帆對此無言以對。

喝兵血、喝民血,欺上瞞下,謊報軍情,其實這些都是大夏將領們曾經的通病。

唯有宗策,從一開始,便不與他們同流合污。

而正是因為宗策開了個好頭,哪怕這種事在前線仍有發生,但大部分將領的作風,也已經比從前收斂太多了。

可這些進步和改變,都即將因為一場並不是由他自己導致的敗績而化為烏有。

朝中主和派的聲音占據了絕對上風,這和從前任何一次都不同,大臣們都不想打仗,面對滿朝文武齊心的抵抗,陛下當真還能堅持下去嗎?

殷祝也知道,該做出決定了。

旭日東升,熹微晨光引長了眾人的影子。

一道道人影,猶如碑石般立在大殿青磚之上。

他相信,其中一定有真心希望和談能帶來和平,讓百姓不再飽受戰亂之苦之人。

可他們的眼光只能看到現在,讀的也是聖賢教化之書,殷祝的目光,卻投注在百年甚至千年後的未來,銘刻在他腦海中的,是歷史書上那寥寥數語的功過是非。

他抬起雙眸,看著站在最前面幾位閣老的眼睛。

幾位老人都保持著緘默,似乎無人敢與他對視,但殷祝知道,他們早已提前商量好了和談的決議。

如果自己還要像過去一樣,一意孤行,那整個內閣甚至是朝堂,都會癱瘓罷工。

因為這些朝臣們已經結成了短暫的同盟,以此來對付他們的共同的敵人——也就是他,大夏的君主。

該如何破局?

殷祝沉默許久,嘆息一聲。

他慢慢開口道:「前幾日,朕去勘察糧庫,一共去了三家,一家失火,一家新糧下壓著陳年腐爛的陳糧,還有一家,規模最小,驗收了幾遍,才勉強合格。」

「你們總說,打仗不好,叫朕體諒民生疾苦,可朕倒想問問,荒年百姓沒得吃,叫你們開倉放豐年囤積的糧,這些糧食,都去哪兒了?不打仗的時候,難道百姓就能過上好日子了?」

殷祝用的雖然是疑問的口吻,但這似乎並不是一個問題。

因為他很快又自顧自地說道:「你們想和平,這沒錯,可與北屹和談,無疑是與虎謀皮。」

「這幾場仗打下來,北屹內部的矛盾不必我們大夏少,他們還在加緊建設那幾座工坊,若是現在不打,等他們建好了、矛盾沒了再打,將來只會死更多的人,也不一定能勝利!」

唐頌忍不住問道:「陛下為何對大夏如此沒信心?先不說我大夏也在興建工坊,就是真和談了,說不定還能再和平百年,屆時大夏富裕繁榮,兵強馬壯,北屹自願稱臣,拱手交換失地,也是未可知的事情。」

殷祝險些被他逗笑:「唐閣老一把年紀了,怎麼還在做如此不切實際的夢?屹人善戰,民風彪悍尚武,若再過百年,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只會是大夏!」

他大手一揮:「你別跟我說什麼寄希望於子孫,因為我們的祖輩也是這麼想的!都以為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殊不知過不了三代就要被人家滅乾淨了。」

「你們在心裡罵朕,天下人都罵朕,朕統統不在乎;朕想要的只有八個字,你們給我記好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