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對海剛峰這類人物來說,都御史也不過是區區而已。
雖然國朝舊制,非翰林不入內閣;但混個六部尚書,還是大有指望的。如果按時間推算,等海剛峰位列台閣、參贊機務之時,也恰恰是張太岳修成正果,正式化身攝宗之日。他日兩大巔峰高手紫禁對決,那一番天雷勾動地火,那種歷史轉折的強勁張力,真讓世子激動得渾身發抖!
媽的,這個瓜我是吃定了!
·
這一番熱情持續了很久,等到穆祺親自送走海剛峰,才興致沖沖踏入書房,先是左右顧盼,一邊為自己的創意自得,一邊沉思揣摩,隨後命人研墨鋪紙,拈起了木架上閒置許久的毛筆。
到了穆國公這個級別,寫摺子寫公文一律有清客相公幫忙,甚至都不必揣摩字句;等到自己親自上手落筆,那基本就是要放大招了。
這確實也是大招。穆祺屏息凝神良久,才終於落下第一筆:
【密】
——不錯,這是一封密奏。
老道士醉心丹藥之餘,同樣不忘鞏固權力;為了鉗制百官掌控局勢,賜給了不少親信密奏的權力,允許他們「風聞奏事」、「勿拘常理」,奏摺內容也往往天馬行空,大大出乎正常邏輯之外。穆國公府乃皇帝鐵桿,世子當然也有這麼一顆密奏的銀印,只不過勛貴們集體擺爛躺平,很少使用而已了。
但現在逼到了極點,穆祺也顧不得往日的規矩。他逶迤寫下了自己這幾日與倭人談判的見聞,重點強調倭國的「中日並尊」、「東皇、西皇」、高麗「靖難」之說——當然,東廠黃公公肯定也會把同樣的消息帶給老道,但如何解讀情報,就是上書之人的能耐了。
譬如,在寫完倭人種種妄語之後,穆祺沒有如尋常臣子一般痛斥彼等國的不臣之心,而是宕開一筆,寫下了倭國「建文後人」的傳言。
先有「建文後人」,再有「中日並尊」,您不覺得這實在太巧了麼陛下?
當然,這只是捕風捉影,預先埋一顆暗子,以觀後效而已。但以穆祺的身份,卻格外適合埋這顆暗子——他祖上是跟著太宗皇帝奉天靖難、一路南下的;正因這樣的家學淵源,所以沒有人比穆國公世子更懂建文餘孽!
至於倭國為什麼會有建文餘孽,那其實也不難解釋。當年太宗皇帝命人六下南洋,不就是在想在海外尋找自己侄兒的蹤跡麼?建文蹈於海外,本來就是國朝的共識。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