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61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儒望猶豫了。

「敢問世子。」他試探道:「如果發行債券後募集到了資金,世子打算如何使用呢?這一筆錢關係不小,銀行總得向客戶解釋清楚。」

「放心放心,我們怎麼能讓朋友難做?」穆祺笑道:「這筆資金不會用在軍備上,否則也太過咄咄逼人了。我的意思,還是希望用這筆資金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能夠以大安朝廷邀請泰西的學者們到中原來走一走、看一看,彼此交換技術,共同提高。」

這一話里的新概念新詞彙實在太多,儒望居然一時都愣住了。以如今泰西的慣例,顯赫的貴族的確會豢養一二出名的博物學者,作為抬高家族身份及審美品味的招牌;但歸根結底,無論「數學」也好、「物理」也罷,此時都只是頂層的貴人們以殘渣碎屑包養的玩物而已,說實話上不怎麼得台面。一個貴族痴迷這種小道不足為奇,但痴迷到要調用國家資源和大筆資金來邀請那些「學者」,說實話還是有些過頭了。

大概是看出了他的猶豫,世子補了一句:

「如果有必要的話,先生可以以我國皇帝陛下的名義邀請——□□的皇冠作為擔保,這一份邀請應該夠有力度了吧?」

「貴國的大皇帝陛下也贊同嗎?」

「……當然。」

——飛玄真君萬壽帝君還不知道這個規劃,但知道了也一定不會反對的。第一嘛是穆國公府的聖眷與信任在這裡;第二嘛老登畢竟是舊時代的殘黨了,壓根意識不到思想文化大搞交流的後果。以真君的精明小氣,要是想從內庫里掏個百萬兩來延請外藩學者,那可能要猶猶豫豫,百般推敲;但近現代的金融技術複雜而又巧妙,榨出的錢就像是憑空掉下來的。既然是憑空掉下來的錢,那真君當然也就無所謂了。

「再說了,如果能招攬來外藩的學者,也可以為賢良的宗室搞一份差事嘛。」世子聲音漸漸低微,已經近乎自言自語:「兩全其美,是不是?」

·

一月二十日,飛玄真君接受內閣的建議,寬宥前鄭王府的罪名,召世子朱載堉入京,同樣在外務處上學習行走,負責招待泰西入覲的賓客。這一份職缺顯赫卻無實權,待遇優隆而不預機務,被普遍視為是皇帝對宗室的安撫,以此平息幾番謀逆大案後親戚們的惶恐。

一月二十五日,儒望向英吉利銀行及東印度公司遞交了《中西文化交流草案》,提出以大安朝廷發行國債的一百萬兩為資金,募集外事處開列名單,點名要邀請的歐陸學者,為其提供路費及生活費用;被重點圈定的高端人員,還可以拿到由中華皇帝鈴印的邀請函——以相對身份而言,這可是意料不到的榮寵,甚至足夠載入家族的歷史了。

這一份草案於兩個月後被通過,後續建立的基金被視為是中西人才往來及知識輸送的里程碑之一。異域文明的見聞大量灌入,極大程度開拓了中原的眼界。廣泛的交流強烈衝擊了傳統的壟斷,某些離經叛道的思想由此萌發,並藉由廉價的印刷技術迅速擴張,最終生長為足以動搖整個世界的洪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