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75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甚而言之,世子一行人徐徐步行,還親眼看到了附近的村民煅燒石灰、填埋污水,用草木灰處理髒物——似乎工廠里那一套消毒和集中管理的流程,也隨著好用的器具一起擴散出來了。

沒有太重的傜役和稅賦,天下太平無旱無澇,有趁手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消毒技術進步後能夠隔絕絕大部分瘟疫……大概封建時代最夢寐以求的平安治世,也不過乎如此了;雖然先前被真君折騰過好幾回合,但國家的元氣畢竟還在,只要上面能乖乖躺平不作妖,天下人總該有十幾年的好日子可以過。

不過,就像這座全新修繕的堤壩一樣,即使採用了新的材料加固了工程,也不過只是稍稍延長了使用壽命而已。延續數百年的老舊治水理念是沒有辦法應付新局面的,就算數千噸數萬噸鋼筋混凝土持之不懈的扔上去,也終究會有約束不住黃河的那一天……不說一勞永逸,哪怕只是想謀取一個長久的安穩,也非得換一條治水的新思路不可。

至於新思路哪裡來嘛……這就是世子特意要在驛站駐留,不惜耽擱時間也要獨自等候的原因所在了。

如此徘徊了七八日之久,將黃河沿岸的小吃逐一嘗遍之後,世子才終於等來了他期待已久的關鍵人物。

八月七日,大理寺左少卿、廣南道巡按,兼管廣東特區海貿諸事務的潘印川奉命入京述職,同樣經過河南驛站,於是立刻被等候已久的官員迎入驛站,奉上了穆國公世子早就備好的請帖,邀他「就近一敘」。

官場上請客說話都是在深宅大院,哪有在這窄蹩蹩的驛站辦事的?但久歷世事的潘印川亦絕不敢違拗掌握內閣機要的重臣,於是老老實實洗漱更衣,從隨身的行李中千方百計的湊了一點薄禮,自己捧著去朝賀上官。

但出乎意料,出身勛貴的穆氏居然並未盛設宴席,誇耀聲勢,而是只在驛站邊的高樓上擺了小小一桌,陳設幾道酒肉菜餚而已。世子本人還親自起來邀他坐下,並稱呼他為「世兄」,而不喚其名;又主動回憶兩人之間的交情:

「說起來,我與潘世兄還曾在外務處的會議上見過一面呢,想不到匆匆一別,已是數年!」

兩年以前外務處初建,為了執行真君擴大海貿加強海防的訓示,特意在廣東江浙及山東青島劃定了所謂的「特區」,試點對外開放及自由貿易的政策。新政初行,尤須得人;其中,負責江浙的海剛峰、負責青島的譚子理,背後都有內閣高人鼎力相助,派出了心腹強將空降地方,要轟轟烈烈地做一番事業——唯有潘印川,只有潘印川,區區三甲進士末流濁品出身的小官,不曉得從何處蹭到了這祖墳冒煙的官運,居然也被大佬欽點為廣東特區的領頭人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