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78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內容不宜公布】

【天下人物匯集於外務處,天下命脈亦牽繫於外務處。如果說飛玄真君晚年時,外務處還僅僅只是不顯山不露水的臨時機構,那麼世宗駕崩之後,外務處藉由遺詔而青雲直上,數年間每日一拱卒,六部已成敷衍政務的花瓶,尋常不過署名而已;至張太岳以外務處總理事務大臣的名義接任首輔並秉持國政時,連內閣的權限也被侵蝕殆盡,可有可無了。

至此,新政走完了最後的進程。舊有的官僚系統淪為了毫無作用的寄生器官,最大的作用只是維持存在;整個大安國家機器的運轉,完全仰仗于于外務處這唯一的心臟兼大腦,靠著頂尖高手驚人的微操,在岌岌可危的局勢中艱難的走著鋼絲。

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張太岳榮升首輔時穆氏的賀詞了。作為相處多年的知己,穆氏並未祝賀張首輔的官運亨通,而只是奉酒上壽,希望他努力加餐飯,善自珍攝而已。

——國家的命脈懸於外務處一線,而外務處的運作全無規則,僅僅只仰仗於臨時大臣們驚人的才幹與手腕。換言之,張太岳能在中樞撐多久,外務處就可以運作多久;外務處能運作多久,大安朝也就能存在多久。天下興衰,只在此一人。為了江山社稷計,還是要多吃飽飯,養好身體才好。

當然,善自珍攝也總有個盡頭。太岳公死而朱氏遂亡,結局大抵如此。

第136章 穢書

歷經十餘日的實驗之後, 親力親為的潘印川終於克服了實踐中的種種困難,在人工挖掘的運河上實驗了自己籌謀許久的治河思路。他引入外界的清水,掘開堤壩「以清刷濁」, 人為的填築泥土收窄河道,利用湍急的水流沖刷河底的泥沙,降低河床的高度, 即所謂「束水攻沙」法。

如此反覆沖刷之後, 河床的淤泥的確是大量減少,河水攜帶的泥沙量也隨之降低。雖然時日尚短, 但效果已經頗為明顯。全程旁觀的穆國公世子大為激賞, 立刻派人請來了附近督造河工的主官,讓他們一五一十將實驗的結果記了下來, 簽字畫押,以做印證——這種實驗現在還不醒目,但到了將來爭論治水新方案的時候, 那就是朝堂上一錘定音的證據了。

一一驗證完畢之後,恰好從四面調取的驛馬也到了,穆氏熱情洋溢, 邀請潘先生同車共乘, 一路疾馳逕入京城,直接以內閣大臣的名義將他介紹給了如今尚在辦公的外務處。

某種意義上,這也是臨時機構的好處。內閣和六部要想引薦官員, 需要走流程發公文調印信, 拖拖拉拉倒十幾次手,中間哪個程序出了問題都會被卡住;堪稱官僚主義之集大成。而建立初始還沒來得及立規矩和走流程的外務處, 則只要關鍵人物遞一個條子,就能把名帖和文件一同辦妥了。

當然, 這種效率有好也有壞;好處自是節省時間縮減流程,壞處麼……現在最大的壞處就在於,穆祺必須提前找到張太岳,彼此對對口供,把之前的某些伏筆給填上——比如說,有關於「張翰林非常欣賞潘巡按」、「可與夏禹爭功」的部分。

畢竟是合作了幾年的上下級關係,世子的要求再古怪離奇,張學士也總是能夠理解和配合的。不過,張太岳在接過潘印川的檔案之後,卻莫名猶豫了片刻,左右看了一看,才低聲開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