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臣+番外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39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这也解释了为何多年以来,同样作为边军,长右水军、熊远军等军伍衣食不愁,而开山、鸿蒙和后建立的祁东军为何就跟歹毒后娘养的般受尽苦楚。

繁琐之言不多赘述,在都堂“划分祁东,共谋和平”的极力主张下,祁东军终究因为现实问题而选择暂避锋芒,接受与十八部坐下和谈。

.

转眼暑过入秋。

“秋分到,蛋儿俏”,秋分这日,周民吃秋菜打秋牛,南拜陈圣王,北祭新秋月,各地百姓正用各自习俗度节庆,娃儿扯着纸鸢嬉闹忙,一则数日前自西北传入中朝的消息蓦然席卷南北,彻底炸开了大周这口表面平静内里沸腾的油锅。

西北和谈如期进行好前几个阶段后,至签定止战互市盟约前,换俘,十八部归还褴褛衣冠,竟是烹而食周俘兵。

祁东军轻骑营谢岍怒杀十八使,血染苍茫大丘原,十八部千余俘虏尽偿命,十八使团无一能北归。

烹而食人何等惨烈,朝廷内外轰然沸腾,九边驻军勃然大怒,贺氏集团的“划分祁东,共谋和平”之策因此而在最后一刻被彻底周翻,那个名为谢岍的骑兵营女营长,以“仇弗与共戴天”之名,在祁东掀起与十八部血战到底不死不休的惊涛骇浪。

和谈破灭,朝臣沸反盈天,至第十日,最新消息传来,祁东军首战败北,啃着草根树皮退守至祁东东南一线。

计省落井下石不给调粮草,大朝议上,八成文官扬言谢斛必败,又十日,加急军报入汴都,开山军派兵北上驰援,长右水军和鸿蒙军的粮草支援已分别过黔州和陕南。

局势发展到这一阶段,都堂已万不可能再追究祁东军破坏和谈之责,不可能追究开山鸿蒙诸军驰援。

百姓不懂什么打仗与守土,他们每天一睁眼只需要为自己活着而拼命,但听说十八部把周兵俘虏烹而食,民怒如海啸翻起,集//会//游//行者从田间、从作坊、从商铺、从学堂从各个地方走上街头,他们声援祁东,群情激愤,公门差役打压艰难。

汴都情况尤甚,需调三营进城护卫,宰执府为愤慨人士打砸,一把火把府西北方向整片建筑烧毁,计省刘欣元府邸同样未能幸免于难,甚至保持中立的中书使柴斌中郡王府,也于深夜被愤怒人群攻击,还有人闯入王府,惊了柴斌中老小家眷。

民打砸柴郡王府理由是,柴斌中身为一省丞相,在都堂“划分祁东,共谋和平”的策略中保持中立,助长了都堂错误气焰;连中书副使赵新焕家、枢密院副使谢昶家,以及计省副使鞠引章家都没能逃脱......

浩劫一样。

仕宦者人人皆知“民贵君轻”,人人尽晓“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熙宁年有历至今,这帮高高在上的官老爷第一次真正看见了百姓的力量。

生生逼得都堂宣布支持祁东军战,逼得计省连夜从八大粮仓调粮运往祁东。

至此,再没人能阻拦祁东军彻底收复西北的脚步,谁也撼动不了祁东军剿杀十八部主力的心神。

得九边近百万驻军和大周万民支持,祁东军番旗飘扬,从此稳驻西疆。

与此同时,这事使得谢昶像把利刃,堪堪扎入都堂,真正令忠君势力硬生生撬开贺氏把持柴家朝堂的坚硬壁垒。

作者有话要说:

谢岍小日记ennnn……我们西北霸王一枝花很少写日记,更喜欢叼着狗尾巴草坐栅栏上看跑马,主打一个淡定。

52、第五十二章

但这一切不足以扳倒贺氏集团,铲灭某个世家绝非抄家灭门如此简单。

素来叱咤朝堂者鲜有一代脱身田舍的科举官员或者平民子弟,百年贺氏,树大根深,“起高楼,宴宾客”,煊赫不已。

若是所谓有朝一日“楼塌了”,其最终结果也不过只是更换一代掌舵宗主,换汤不换药,大周朝堂与天下的风云变化,说白不过是世家和皇帝轮流当权的更迭动静。

在贺氏坐大前,权倾朝野的世家姓薄,便是如今老太后母家薄氏。

先帝朝中后期,贺氏扳倒薄氏,成为人人赞颂的英雄,清理薄氏党派时,天下可谓流血漂橹,时为皇后的薄老太后带着最后一份体面自请去清灵山修行,中宫空悬,前朝后宫陷入权力争夺混战,为八王之乱提供了优渥条件。

凡集团势力,不可避免都会走向从兴到衰的道路,薄氏掌权时,前期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可谓一时贤明,中期权力壮大,野心膨胀,开始党同伐异。

当时都才十四五岁的谢氏嫡孙谢昶、赵氏继人赵新焕、鞠氏嫡子鞠引章,以及被先皇帝多夸过几句学识好的皇子柴贞,便是在薄氏如日中天,联合内外势力打击其他世家时,被“发配”到边军去的,远离汴都。 ', '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