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臣+番外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78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面对谢重佛的建议,赵长源不语,看新帝;新帝不语,看林祝禺。

只见林祝禺照常倒坐将军椅,胳膊搭在靠背上,下巴垫在胳膊上,头微歪,眉目低垂。

又静默片刻,新帝聘提议:“乱时以杀止之是最有效之法,可目下值先帝停灵期间,新朝不好大肆扬刀杀旧臣为以后埋下祸根,而既然外头那帮人要扬正道,不妨便与他们辩上一辩何为正道?”

打打杀杀最不好,阿聘最喜欢有事说出来大家讨论。

“理么,辩则明。”小林郡王仍旧一副文弱模样,睁了睁眼,低声附和新帝。

闻得林祝禺低缓开口,谢重佛总忍不住瞥小林郡王腰间横刀。

罕见林少帅佩刀,大都督总想与人家过两招,适才林少帅出刀杀宗亲,那快准狠的做派实在让谢重佛觉得百闻不如一见,身受重伤还能有如此身手,她暗戳戳怀疑林祝禺是不是故意装病弱。

新帝此提议得到两位摄政相臣一致同意,消息传出去,外面公卿沸反盈天。

先是闻说谢重佛极力主张斩杀不拜新帝之人,人人义愤填膺骂谢重佛:“残暴不仁不尊天道!不配为官!”

未几黎泰偏殿再出消息,说新帝不支持动刀见血,要在黎泰殿与公卿辩真理,反对派公卿觉得:“动刀动枪太血腥,辩论方是君子所为。”

你看,人都是这样。

若上来就给他们说咱个来辩论辩论所谓正道天理吧,他们认为自己代表正义而不会搭理你的任何提议,可你若先说杀之,而后再退一步给出第二个选择,他们在对“杀”之举或愤怒抗议或大义凛然时,会趋利避害选择就坡下驴,做出勉为其难的样子答应辩论。

赵长源的套路,屡试不爽,一套一个准,阿聘学到了精髓。

于是乎,在停放大行皇帝灵柩的黎泰殿上,赵长源与林祝禺二人合力上演舌战群儒。

说白就是文臣吵架,一张长桌摆开,二人与反对派公卿对峙连续十六个时辰,最终各有退让妥协,以宗亲孝成郡王及鸾台侍中应寿祖为首的反对派朝臣终于肯在黎泰殿三跪九叩拜新帝。

大行皇帝治丧期间发生的事流传到皇城外时早已失去原本模样,掌握话语权的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能当好皇帝,在口口相传中故意把以女帝为原型的故事人物描述成残暴、淫//荡、骄奢昏聩的暴君形象,从意识思想上攻击女子为帝。

软舌似刀杀人如麻,不可放任,谢重佛的禁卫军在汴都巡逻,当街斩杀了几波妄议天子的人,民怨生,不久中枢又有新政推行下去,啥都不懂的平头百姓实实在在得到新帝好处,逐渐闭了嘴。

作为先帝治丧大臣和新朝托孤大臣,赵长源和林祝禺二人在皇宫里度过了新朝最艰难的开局时期,吴子裳再见到赵长源是在仁宗皇帝下葬、新帝登基大典结束后。

彼时序属三秋,轻寒。

“怎么蓄须呢,”吴子裳在自家门口接住人,平静情绪压不住浑身上下透漏出来的阔别已久的喜悦,嘀咕:“你怎会蓄起须呢?”

“因为在服药,故而会长胡须呀,”赵长源拉住吴子裳,另只手抬起稍微遮挡,凑近嘀咕:“我去洗漱洗漱,保证收拾干净。”

前阵子初初被推上摄政辅国的托孤重臣之位,她和林祝禺忙到不可开交,本就无暇太过顾及仪容,又因年轻总被人拿来说事,比如公卿同新帝政令唱反调时,动辄唱一句“辅相太年轻,不知某些事就该如何做”,气得二人干脆蓄起须。

“还别说,胡须留起人看着老练太多,尤其林祝禺,”赵长源牵着人往家里回,边走边闲聊道:“她本就一张俨肃脸,蓄须后更冷肃,黎泰殿里议国事,谁要是想故意跳出来唱反调,开口前都得先观察观察林祝禺脸色。”

两个以坤充乾的人蓄须装沉稳,其实这事也挺滑稽。

吴子裳失笑:“我以为你们这些乌沙议国事看的是实力和本事。”

“没恁高尚,”赵长源揭发道:“所谓官场,说白和你们商场、甚至街坊邻居、普通人间处理事情情况无二,甚至有时比平头百姓解决问题更不讲理,别把当官的都想成什么知书达礼的好人,官场上看人下菜比别处更常见,站黎泰殿么,实力只排在第二位。”

别久,吴子裳搂住赵长源胳膊,高兴得话语轻快:“那第一是什么?”

“第一是不要脸程度。”

“啊!”吴子裳感叹:“你现在是摄政辅国之臣,高于三台相首,实力最强,所以你才是黎泰殿上最不要脸那个?”

“这么说也没错……”赵长源左顾右盼,进内宅后实在忍不住想腻歪,却还没敢怎么着呢即刻被吴子裳掐手,提醒她要正经些。 ', '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