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命在我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6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別的選項。

如果她說不會,就是不忠,如果她說不會,就是在質疑武國先王的決策。

就算商憫能練就一條三寸不爛之舌,把黑的說成白的,把死的說成活的,也得正面回答燕皇的問題,因為這不是詭辯,只有是和否兩個答案。

「會。」商憫喉嚨里擠出了這個簡短的字。

她想,她完全能猜到燕皇下一句話會問什麼。

「憫兒。」燕皇如商憫預想的那樣,沒有任何意外地問出了那個問題,每一個字眼都在她的估算之內,「若現在就有諸侯國想要謀反,倘若你是武王……你會派兵討伐叛賊嗎?」

果然是這樣。

商憫腦海中轟然巨響。

這個問題同樣只能有一個選項,那就是「會」!

當著皇帝的面,商憫只能回答「會」。

「我會的,陛下。」商憫用極慢的語速說,「武國上下,無怯戰者。」

燕皇笑了,他的笑聲並不大,也沒有上位者的那種霸道和得意,他只是用手拍拍商憫的肩膀,用平平常常的語氣說:「近日,朕甚是煩心,一是為太后被奸賊所害,二是為賊人近在身側,不誅殺,實在難以安眠。」

他邁著緩慢的步伐,又踏上了金鑾寶座,坐上了那把龍椅,大權在握的氣勢回到了他身上,「譚國進貢沾染妖邪之氣的寶鏡,本想謀害朕,卻陰差陽錯致使太后薨逝,實有不臣之心。」

「憫兒為武國公主,可願為朕解憂?」

哪怕明知這是一場局,哪怕明知燕皇的每一句話都是誘導她入局的陷阱,商憫還是不得不跳了進去。

她每回答一個問題,都是向沼澤中又陷一步,更可怕的是她只能選擇向前,只要她後退,身後已經豎起的刀刃就會捅穿她的胸膛。

最後一個問題,商憫只能回答:「臣願意。」

除了這個答案,其他答案都不是燕皇想要的,他在一步一步把商憫逼盡圈套,讓她走進死路。

留給商憫的只有一個選擇——她必須乖順地任皇帝驅使。

這是陰謀,也是陽謀,是燕皇對商憫的敲打,也是他對武國的敲打。

武國在繼承人選擇上的不聽話,在處理王后姬妤時的強硬,讓這位大權在握的皇帝極度不滿……商憫漸漸理清思路。

燕皇想除掉譚國必然不是一天兩天了,可向天下諸侯借兵不是隨便找一個藉口就行,只是恰巧太后之死的藉口分量足夠重。至於太后之死是不是和譚國有關,此時深究已無意義。

只要燕皇想滅譚國,就能找到一千個一萬個藉口。有了藉口,還差兵力。

正好,各國質子送到,燕皇手裡就有了能拿捏的對象,兵也能順利籌到了。

二十年前的伐梁為何如此順利?就是因為當時也有一批質子正在宿陽,就如商溯。

燕皇道:「不日,譚國謀反,朕將調集兵馬攻打譚國的詔書就將送抵各國國君手中。憫兒需修書一封,交於你父王,告訴他,大燕需要他的兵馬。」

譚國武國相距甚遠,調兵打仗必然需要跋山涉水,屆時兵疲馬憊,又水土不服,若燕皇故意不給機會休整便即刻發兵,哪怕是武國重騎兵也將損失慘重。

商憫突然想通了燕皇為何要攻打譚國。

若六強國人人出力,人人借兵,譚國再負隅頑抗,這仗一打數年,傷的不止是兵馬,還有借兵的各國,國力衰弱乃是不可避免的。

燕皇此舉圖謀甚大,他不僅要滅譚,還要消磨諸侯國的力量。

有沒有辦法讓武國避開借兵?有沒有辦法讓燕皇不攻打譚國?商憫腦海中念頭一個接一個冒出來。

借兵,借哪裡的兵,當然也是有講究的,這種情況,當然是就近借兵為好,武國其實並不是一個好的借兵對象,因為它離譚國太遠太遠。

只是燕皇指名道姓要武國的兵,那武國就不能不借。

「陛下!請聽商憫一言。」她猛然上前一步,拱手躬身道,「陛下要滅譚國逆黨,然而武國行軍至譚國至少要三個月,路途遙遠,如何能保持戰鬥力?武國不宜借兵,倒是梁國、翟國等國適宜借兵。」<="<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