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命在我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7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商憫在車中盤膝而坐。

她不知道蘇歸會用何種態度對她,可這並不妨礙商憫對蘇歸感到好奇。

蘇歸似乎與父親和姑姑的年歲差不多。商憫琢磨,當初蘇歸入大學宮,可能還跟父親他們打過照面呢……待有機會可以去信細細問問。

思及此處,商憫不由沉了臉色。

各國王族直系子孫為質,儘管大家都清楚這是去當質子,但在明面上,這卻是燕皇在彰顯恩德。

皇位更替,質子也一茬接一茬,每過幾十年,就會有一批懵懂的孩子入宿陽,世世代代皆是如此。

平南王姬麟當初不直接說這是要當質子,而是委婉地表達要各國王侯后代共同學於大學宮。來到宿陽後,下至宮女,上至皇帝,都對「質子」二字絕口不提。

質子入大學宮學習算是傳統,皇帝對於質子也頗為厚待,以顯「恩德」。

燕皇准商憫參軍無疑是在打破傳統,倒像早打算這麼做,就等著給她下套了。商憫主動提願為士卒,燕皇立刻打蛇隨棍上,順勢安排了她的去向。

如果商憫不說那句「願為士卒」,燕皇借同樣可以借考校之命問她:「汝為武國公主,大燕子民,可願意上沙場討伐叛賊?」

商憫答:「願意。」

然後就會被誇贊忠烈之後。

若她說:「不願意。」

那就是還需歷練,更得上戰場磨磨膽量了。

不管商憫點不點頭,燕皇都能把她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不想讓商憫去大學宮……還是說他想避免眾多質子抱團取暖,讓商憫從軍是他的分化之策?

若是這樣,那麼他針對的就不只是商憫一人,他國質子在之後恐怕也會一個接一個入他的套,被他分散安排。

一切靜待幾日後見分曉。

「唉。」商憫長嘆一聲。

終究是她不夠有經驗,沒能像久居朝廷的老臣那樣思慮周全、應對得當。

儘管她已經很努力地思考如何接話,如何斟酌遣詞,可是當那位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站在她面前,她還是不可避免地被影響了思緒。

有些細節和不對勁的地方,只有脫離談話的緊張環境後,她才有所察覺。

商憫從頭到尾回想了一遍與燕皇所談內容,問自己:燕皇為何要針對她?

從身份角度講,是因為武國重視商憫。

從小到大商憫所受的乃是正統的繼承人教育,武王甚至為商憫殺王后姬妤,商謙的出生則是為了「備用」,以及輔佐商憫,他接受的也大多是忠誠教育和服從教育,而非為王的教育,這些燕皇都知道。

燕皇想以借兵做藉口,用商憫要挾武王,同時試探武王對商憫的重視是否到了為她不惜一切的地步。

他知道商憫這個人質分量較重,但是重要到武王因她的死日夜愧疚不安,和重要到因她的死直接起兵造反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

皇帝借兵,臣子不可不借,否則就將陷於不忠不義的境地,當今諸侯還是很要面子的,凡事都要思考一個「義」與「理」。

若想不借,就必有正當理由,可這個理由皇帝認不認,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能燕皇自己都沒指望能借到武國的兵,因為他明白武國必然不願借兵,從北疆調兵不現實,武國也必會想辦法找藉口回絕。

就算事後譚破國滅,燕皇不吝封賞,武國能從中分一杯羹,可從封賞中撈到好處,真的能抵過借兵幾十萬帶來的損失嗎?更何況承諾封賞是一回事,封賞實際到手裡能有多少,誰心裡都沒譜。

譚國遙遠,荒漠眾多,缺水,以至於國中良田稀少,資源匱乏,又有蠻族不時侵擾,本身就不是富庶宜居之地。

它能有如今的地位,離不開國君的勵精圖治。若是換一個庸君做譚國國主,恐怕百姓連飯都吃不飽。

參與攻譚很難撈到什麼好處,這只會是賠本買賣,折損的將士和糧草花費都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

災荒年代,金銀財寶沒法立刻變成糧食,戰爭用掉的糧草,需要民間幾次豐收才能重新填滿?並且訓練有素的鐵血軍隊也不是想有就有。<="<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