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87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在舟行於洛水抵達洛陽的路上,喬琰就從畢嵐這裡聽到了這個消息。

別看從楊修的角度來看,喬琰的落筆書寫洋洋灑灑,頗有一蹴而就之感,可她在評判此番的「評委」的身份立場的時候,在一念之間思緒早已經轉了不知道多少個彎。

何況她並不只是跟楊修這個真兒童之間存在年齡上的區別,還有著站在後世角度看這個問題的天然優勢。

因為在另一個時代曾經有過相似的情況。

建中之亂後,歷經唐順宗,到了唐憲宗的手中,天子權威衰弱,各方藩鎮割據,柳宗元於永貞革新失敗後,寫出了一篇抨擊恢復分封制聲音的文章,名為封建論。

唐末的藩鎮割據和漢末的州牧制度像嗎?

有些相似但不盡然相同。

可有一點是相同的,安史之亂與建中之亂後的節度使獨立於中央存在,唐朝甚至毀於節度使朱溫之手,而州牧制度給予了各州州牧募兵與獨立統轄的權力,也成了促成漢末諸侯割據的最後一把火。

柳宗元藉助《封建論》一文打擊維護分封制的說法,也針對的是藩鎮,喬琰也未嘗不能從中借鑑,明面上罵一罵分封制,實際上針對的是近來重新在朝堂上提出的州牧制度。

她寫這個命題會得罪的人只有一個,就是現在對恢復州牧制度最為積極的太常劉焉!

可罵劉焉根本不會給她帶來什麼本質損害。

汝南袁氏門生遍布天下,位居三公,在如今的時間點上,袁氏根本沒有割據一方的念頭,天子劉宏的第一批州牧也只會給劉表、劉焉這種大漢宗室和皇甫嵩這等手握兵權也恪盡職守的絕對忠臣,而不會給才從黨錮之禍中恢復元氣的袁氏宗族。

州牧制度或者分封制度對袁氏現階段沒有任何好處,他們不會在意喬琰的這番言論,反而會覺得她說的有理。

何進身為大將軍,開府募士,風頭無兩,自然也不那麼喜歡州牧制度,雖然他未必會阻攔此事,但如果有人替他去做了這件阻攔的舉動,他不會反感,甚至會覺得對方跟他之間沒有矛盾,有拉攏的可能。

而最廣泛的士族群體,在他們簇擁在何進身邊,要將這把誅宦的利刃磨得又尖又利的時候,確實有必要反對這個時候有其他的刀從何進這裡瓜分力量。

他們之中最頂尖的一批,也並不需要通過分封制而增加的官位來獲得施展抱負的平台。

所以喬琰可以寫!

不僅能寫,還極有可能會得到許劭和那幾位名士的認可,認為能作為呈遞給當今天子的諫言。

事實上她也的確猜對了。

一個年僅十歲的孩子能憑藉著手段將黃巾勢力玩弄於股掌,令雙方互相殘殺,能駁斥張角的太平經學說維護大漢正統,現在又還有能力一眼洞察時局中的政治意見新說,提出自己觀點的話,他們就必須將她拿到同一個水平線上來評價。

如果她的論調還能夠跟他們沒有利益衝突的話,就更會被他們引為知己,視若奇才。

而如果她身上還有一層被當今天子看重的光環,甚至已經掌握了一部分的政治資本——

許劭和在座之人就必須給她一個絕高的評價,以表示對她的示好。

不過喬琰也不算完全靠著觀點拿到的這個好評。

她倒是沒厚臉皮到直接照搬柳宗元的全篇,可是學學人家的論文觀點和結構總是沒問題的吧?

人家那個叫駢散結合,語句凝練,她混個詳略得當,針砭時弊就是了。

再往裡面塞一點自己在黃巾之亂中的見聞豐富血肉,也顯得更貼合實際。

再便是——

柳宗元在舉例的時候,說的是「漢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於馮唐,聞黃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復其位可也,臥而委之以輯一方可也。」()那麼她是不是也可以換上一點近代的例子呢?

這豈不正是她用來潛在消弭跟某些立場的人之間矛盾的最好時機?

「今上知子琰於楊公……」楊修讀到這裡表情有點微妙。

他朝著喬琰看了眼,只看到對方這異常淡定的表情,仿佛寫到楊賜舉薦黃琬,讓賢才得以盡用,只是在說明郡縣制的實行狀態下的優點,而不是在向他們弘農楊氏示好。

連帶著後面提到的劉宏憑藉何進而知道在場各位的名聲,也仿佛只是因為恰好在此地寫就了這篇文章而順勢提到的一般。

「郡縣之推行,有罪可黜,有能可賞,朝拜而不道,夕斥之可矣,設若以一人牧一州,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

這便是州牧制度形若諸侯分封后產生的弊病,倘若某一州的州牧本事不足以治理,甚至在當地生亂,因其權柄過大,當地的百姓也只能對他生悶氣而已。

「設若一朝反心起於斯,又逢此地可據險而守,朝廷如之奈何?」<="<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