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國相之下,原本縣中的軍事治安要務都由縣尉處理,現在也叫做尉,不過是縣國之尉,身在此位上的官員與手下的吏卒一道,組成了這縣國之內的緝捕防衛力量。
當然,這也是個需要上報朝廷得到批覆的位置。
不過比起國相,喬琰在這個位置上要相對來說糾結些。
倘若按照武力值來計算,喬琰身邊戰鬥力最高的無疑是典韋。但典韋這個人適合當做近衛,而不是一眾吏卒之上的統領者。
讓他去分配何人巡守,何人擒賊,在這食邑萬戶的地盤上劃出了道兒來,屬實是有點為難他。
好在,這倒並不是個需要立刻決斷出的位置。
而除卻國相與縣國尉領的是中央的俸祿外,其餘的位置就是喬琰可以直接自己決定的了,也即那些個縣侯家臣的位置,包括家丞與庶子,以及代表縣國外交的謁者和國中掌管出納文書的治書等。
總之,這些家臣組成了喬琰這位縣侯在樂平縣統轄的核心工作團體,而後才是輻散出去需要上繳稅賦給她的那些個黔首黎庶。
這些位置,喬琰對於自己帶來樂平的人大約都有了估量。
不過在將人與職位一一對應之前,在她抵達樂平後需要面臨的就是權力交接的問題。
原本的樂平縣令和縣丞縣尉等人,因她這位縣侯的到來,已經在職務上做出了調動,印信以及歷年間的帳冊官司記載也都已經一併存放在了堂上。
本為樂平縣令的這位,以喬琰觀摩他的神情,他好像並未對自己的平調搬遷有任何的不滿,反倒頗有幾分終於得到解脫的意思。
對這個有些怪異的微表情,喬琰看在眼裡,卻並未在話中詢問出來,只是聽著這縣令說道:「喬侯的運氣實在好,這樂平的在籍黔首共計九千四百戶,而另外的六百戶分布在往上艾方向的山中村落里,若是樂平本身的人口過萬,還是個麻煩事。」
這話不難理解,東漢的封侯不是按照郡縣所對應的實際人數,而是按照朝廷給出封賞的人數。
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樂平縣原本的人口比萬戶更多,她這個樂平侯也不能將這些人據為己有,而是要按照自己對應的食邑戶數做一個切分。
倘若多出的戶數仍多,那麼樂平縣原本的管理班底還可以留在此處,不過大約要給這兩頭所管轄的居民換一個所屬地的名字。
但兩方處在一個區域內,難免會因為管轄問題出現什麼摩擦。縣國和縣治之間的差異又必定會讓這兩方在繳納稅賦方面有所區別,這世上多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況,難保最後演化成什麼程度。
倘若多出的戶數不多,將其歸入鄰近的太原或者上黨的其他縣範圍內又有些麻煩事,誰讓太原諸地的地形太過特殊,樂平往東就是太行山脈,往北就是五台山,往南和往西都有起伏丘陵,這種特殊的隔閡狀態,並不適合將某一部分戶數劃歸到別的縣治中。
所以這縣令說的是運氣好。
喬琰也覺得自己的運氣不錯,在她自過太行山脈往樂平而來的這一段中,所見風光又與兗州冀州以及洛陽不同,雖不算市井繁盛之態,可在這等動亂時代,能有田可耕,有山可依,實在已經是一件過於難得的事情了。
而這位縣令別管是出於什麼心態像是急於完成這個交割,他既將這些個登記在冊的東西都在她抵達之前完成了整理,無疑也給她省卻了不少事情。
喬琰朝著程立使了個眼色,讓他這個還未正式得名卻已算有了實的樂平相,對這些個文案卷宗查閱一番,自己則對著這縣令回道:「這也多虧陛下憐我年少,這才給了我一處安生地,只是還得勞煩足下為我說說這樂平縣內若要管轄得宜,還有哪些要緊人物要緊事需得記下。」
這先前的樂平縣令雖然早聞得喬琰乃是因在黃巾之亂中立功而當上的這個縣侯,卻還是在此時眼見她處事穩妥而不由心中暗自讚嘆。
見喬琰雖為縣侯,卻並未循例以孤自稱,也未曾在他面前擺什麼縣侯架子,分明是要讓這交接之事於融洽氣氛里度過,他臉上也多出了幾分真切的笑容來。
「喬侯有此心,樂平……」
他這句「樂平黔首有幸」還未曾說完,便見一縣吏疾步而入,打斷了他們的交談。
這縣吏說道:「門外有兩人聲稱與喬侯乃是故交,上門求見。」
故交?
喬琰可沒有那麼多故交。
她心中有數,唯一的可能大約是回潁川先行拜見母親的徐福,在言說了自己的決斷後,現在已經得到了母親的准允前來了此地。
至於為何是兩人?要麼便是他還帶來了哪位同鄉友人,要麼便是他的母親也願意前來樂平,也一道前來了。
若是後者,對喬琰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徐福雖然此前並不通文墨功夫,只略識得幾個字而已,但他除卻天資聰穎之外,更讓喬琰看重的無疑是他的心性人品,而這多少跟他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有些關係。<="<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