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目力不差,看得見這少年面上略有幾分憋悶的神色,他頓住了腳步轉回頭去回道:「你跟著我作甚,那太守府說了不收未及冠的,你張稚叔的年紀已經夠了,為何不留下?」
因他這一停,後面的青年得以抬手架上了他的肩膀,與他一道並肩而行。
這兩人都是一副并州常見的武人打扮,衣著都瞧著平平,這會兒勾肩搭背的樣子著實有些像是兄弟。
喬琰又聽那被張遼稱為張稚叔的青年回道:「你這說的是什麼話,你我一個在雲中一個在雁門,恰好在半道上遇見一見如故,又都看不慣那邊地幾郡太守的作風,想著既要來新刺史,不如乾脆賭一把大的,這便更有緣分了。若是你因年紀太小便進不得門,我一個人進去有什麼意思?」
他爽朗一笑,又道:「再說了,你我都是個張姓,難保幾百年前是不是一家之中分出來的,豈不也算半個親戚。」
這兩人邊走邊說,恰好在此時到了距離喬琰最近的樓下,也讓喬琰將張遼臉上頗有些無奈的表情看了個清楚。
這種似乎有話想說,又因為某些原因而說不出來的樣子,出現在這張頗為老成冷靜的面容上,著實有些好笑。
但若他真是喬琰所猜測的那個張遼的話,那他此刻的遲疑也確實是說得通的。
誰讓他的本姓並不是張,而是聶,乃是馬邑之謀中聶壹的後人,為了避禍這才合族將姓氏改為張的,還真跟身邊那位張姓青年不能算是同姓。
至於那另一位張稚叔……
喬琰原本對他的名字並不那麼熟悉,但若是加上他此時跟張遼在一處,想要在并州官府謀取個差事,將這範圍一縮小,倒是不難讓喬琰猜出他的身份了。
這是一度為并州武猛從事,後因護送漢獻帝劉協返回洛陽之功得封大司馬的張楊張稚叔!
這傢伙顯然很合乎武將的常規表現,全然沒意識到張遼那微妙表情中的意思,又頗有照顧兄弟口吻地說道:「算起來,若是不能在晉陽任職倒也無妨,以張遼你的本事,大可以去拉起一支除賊的隊伍,先干出點名堂來,總歸我們并州人靠拳頭說話。」
「若還不成,要不咱們往那樂平去,聽說那地方的縣侯年紀不大,縣尉年紀也不大,肯定不會在意年齡問題……」
這兩人已走過了窗下,聲音乃是從遠處傳來的。
喬琰卻將這句話給聽得清楚。
她眉頭動了動,當即將手中的書冊一合。
史書上記載張楊此人沒甚眼光,「據河山之郡而無雄才,卒墮匹夫之手,智不足稱也」(),可要她看來——
這人的眼光很好啊!
55. 055(一更) 一封書信
張楊的政治眼光顯然是有問題的,但就憑他在此時說出的覺得樂平是個好去處這樣的話,也足夠喬琰提一提對他的印象分。
雖然他說出這話很大程度上是在安慰因為年紀小而被拒之門外的張遼,但也在同時意味著——
樂平已經可以被列入這并州其他地方的人投奔的選擇之中了。
這與趙雲聽過她協助剿滅黃巾之事而上門前來,意圖藉助她的力量完成平定黑山賊的情況又有些不同。
這很大程度上表示出的不是對她本人有什麼希冀展望,而是對整個樂平的期許。
并州多出武將猛士,這是在匈奴寇邊的威脅以及北方好武風氣之下促成的結果,喬琰對這特殊的資源不乏覬覦想法,只是礙於如今尚在韜光養晦、發展根基的狀態下,方才不能做出什麼擴招的舉動。
可若是有人慕名而來呢?
張楊的這句話無疑是給她打了一劑定心針。
來不來的姑且不論,能在旁人的話中作為備選項,也不枉她這數月之間在樂平的努力。
反正,這才只是她在樂平的第一年。
喬琰聽得到樓下經過的兩人在說什麼,戲志才自然也聽得清楚,更因為相對而坐的狀態,能讓他清楚地看到喬琰臉上一閃而過的異彩。
下一刻,她便抬手敲了敲窗欞。
張遼和張楊二人本也沒走出多遠,忽聽身後高處有人朗聲說道:「兩位,可否上樓一敘?」
張遼循聲望去,見那微啟的窗扇後隱隱綽綽地似有兩人身影,被籠罩在西斜的日暮光影中,令人一時之間難以看清面貌,只能從扶著窗沿的那隻手確認,方才那句話並不是他的幻聽,從周遭的人來看,喊的也的確是他們沒錯。<="<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