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97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她說是說的什麼「我用你家地種了一茬芥菜」,收穫下來的菜卻是放在這喬府地窖之內的。

除了留下少量當季之時的現吃所用,其餘的都給醃製成了咸菹,也就是以芥菜做成的鹹菜。

從未接觸過此事的伏壽因覺得自己不能半途而廢,還偷偷跑去找自家的僕役問詢了一番,這才領著一堆陶罐空壇跑了過來。

喬玄留下的老僕話雖不多,這會兒聽伏壽在這裡嘮嘮叨叨地說起自己製作咸菹的始末,看向伏壽的目光頗有看待晚輩的慈愛之色。

喬琰將這表現看在了眼裡,轉頭讓典韋去街市上打幾個菜回來。

一聽她這吩咐,伏壽連忙插話道:「有客遠來相逢,該當有酒的!」

因她平日裡所見的人不多,故而這三年間讓她尤其印象深刻的便是喬琰。

她試圖將對方此時的身高和她印象之中做個對照,發覺她看起來高挑了不少,那麼由人推己,她也該算長大了不少。

這樣說來,既是請客如何能沒有酒。

父親請客都是這樣的!

「如今我為主你為客,此事我說了算。」喬琰將她給按了回去,又讓老僕去同伏侍中府中的人交代了一番。

年少的伏壽還沒經歷過社會的毒打,就先體會了一把何為胳膊擰不過大腿。

但她又想起了在聽到這頭動靜的時候最想跟喬琰問起的問題,在確認自己的嘗嘗酒味盤算落空後,轉而跟喬琰問起了樂平的情況。

此前喬琰給她送來的書信,還被她放在書架之上,隨信而來的山貨禮物中,除卻那些個泡水喝的東西之外還有兩根木雕擺件,也一併放在了邊上。

這些都讓她對那太行山脈著實感興趣。

可她生於京城長於京城,從未有機會到外邊去走一走,也只能憑藉著自己遠觀北山所見,來想像一番太行山的樣子。

現在聽到喬琰提起樂平的五十萬畝農田和十多萬畝山田,伏壽先是掰著手指計算起了數量,又對比起了跟她所種的那片菜畦之間的面積差距,不由皺起了臉。

「不識京城外,不知乾坤大啊。」

喬琰忍不住笑了出來。

她這句聽起來很有幾分小大人的樣子。

但她的這種「老成」又和蔡昭姬跟隨蔡邕早年間顛沛而形成的早熟做派不太一樣,其中還有些孩童天真的想法在。

沒聽她嘮叨兩句可惜沒能親自見到六十多萬畝山田農田豐收的場面,就聽她轉而說起,她先前為了知曉京城之外的情況,托父親給她找找有沒有四方的遊記。

她和三年前一樣很有些自來熟的樣子,但比起三年前她無疑長的並不只是個頭。

喬琰聽她托著下巴回憶道:「我去歲讀完了班叔皮的北征賦和覽海賦,前年讀完了馬第伯的封禪儀記,對了,還有那張平子的東巡誥。」

這閱讀的水準便是如今也是極其少見的了。

雖然喬琰下一刻就聽她說的是——

「賦便不提了,我年紀小,看不懂那些又是「之」又是「兮」的,頂多就是湊個數,見見世面。」

伏壽全然未發覺到她那大實話說得讓人很覺她可愛,一本正經地說道:「可那封禪儀記乃是馬第伯追隨光武帝封禪之時見泰山所寫,東巡誥也是因帝狩於岱嶽所創,哎,這世上能去泰山之人何其少,更多的還是這家鄉附近的山陵而已,那麼為何竟無一本書將這天下山川河流都給記載於其中呢?」

「便說這洛陽城外的洛水,其經逢春秋至今,不知有多少故事,若能將其記載整合,實是一本著實有趣的書。」

伏壽顯然困惑著問題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正好平日裡伏完覺得她的問題著實太多也太奇怪了些,現在便當著喬琰的面問了出來。

喬琰回道:「若如你所說這般記載,便是足不出戶之人也可遍覽山川風物,倘佐以圖景,更能讓宅邸內之孩童可知曉地大物博,可是如此?」

伏壽目光一亮,「正是這樣!可惜父親說我這想法天真了些,何來這等功夫去四方記載收集,他們那些大人要忙活的事情多得很。」

喬琰倒不覺得她的想法天真。

若是她活在唐朝,能身處屋中便看到北魏時候酈道元寫就的水經注,東魏時候成書的洛陽伽藍記。

若是她活在現代,還能體會一番足不出戶遍覽美景的實況,甚至能體會一把被醉翁亭記、小石潭記這些篇目轟炸的感覺。<="<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