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植與袁隗……」董卓敲著桌案沉思。
這兩方中一方是想要遵從先帝旨意,儘快恢復朝綱,而另一方則是想要從中謀取世家利益。
若是以他手握那張傳位詔書的情況看,他應當直接選擇盧植合作才對。
但盧植這人和皇甫嵩著實是一個作風,董卓對此是有些心理陰影的,他若想要更高的權力也顯然越不過盧植這輔政大臣去。
那麼和袁氏合作?
袁紹在他抵達平陰的第二日,還讓人給他送了一封信,說的是——他既蒙受袁氏與大將軍的提攜之恩,也該當念舊才對。顏良之死可不與他計較,當做誤殺就是。只是希望他儘快選定立場。
這等傲慢非常的口吻讓他說不出的如鯁在喉。
更何況他一想到劉協的稱謂乃是董侯,便不由萌生出了以此董代彼董的想法。
他想了想,又把李儒找來問詢道:「若是我想要扶持劉協,卻並不想位居於盧植之下,該當如何?」
李儒似早已預料到董卓會有此等選擇,回道:「那麼我給將軍兩個建議,其一,佯裝壯大我方現有人手,擴大紮營規模,其二——」
「先選擇袁氏,以吞掉何進部從為條件支持他們,等時機一到,立刻反水,擁立董侯上位。而在此之前,先將盧植的兵權給奪走。」
李儒意有所指地說道:「在這方面,這些暫時占據上風的世家,會比我們更加熟練。」
何為借力打力,正是如此了。
董卓朝著他投去了讚許的一眼,當即做出了決定。
他先是給袁氏送去了一封信,信中對斬殺顏良,擊敗袁紹部從之事報以了幾分「歉疚」。
當然,他們這些西涼人,還是剛打贏仗的西涼人,便是稍微在言辭之間流露出幾分不遜,也實屬尋常。
而後,按照李儒給他的建議,他在信中寫道,要讓他站在袁氏這一方其實也無妨,總歸大家都算是老朋友了。
只不過他有個條件。
西涼這地方實在是太過苦寒了,早先先帝的邀請被他拒絕,他有些後悔了,這會兒他還是比較想在京城裡做個將軍。
那劉辯上位登基,何苗自然就是大將軍,底下的那個驃騎將軍他想做一做。
此外,他這涼州扈從要比之何苗麾下的廢物有本事多了,若要直接擊潰盧植,還得讓他先來統兵。
袁氏此時同時手握太傅、太僕、司隸校尉、虎賁中郎將四個位置,又有諸多門生在朝堂中擔任要職,哪裡會想到董卓居然在此時抱著虛與委蛇的態度在做事,當即同意了他的條件。
然而等到董卓掌握了何進與何苗部曲,又在袁氏協助下擊退盧植,迫使其逃離洛陽後——
「董卓於堂前痛斥,列位公卿不能救國之動盪,匡正社稷,令天子流亡在外,更是令他不得不臥薪嘗膽,先與謀逆之臣推心置腹,今日方可撥亂反正……」喬琰一回到雁門就收到了這條消息。
且不說這臥薪嘗膽一詞到底用的對不對吧,這好一派大漢忠良痛斥群臣的做派可真是讓人難以評述。
但想想董卓在原本的歷史上,八月護駕九月廢立,十一月才自拜相國,怎麼都有著兩三個月的緩衝時間,如今距離他進駐洛陽不過區區十日,先給自己塑造個尚且過得去的形象著實……可以理解。
而在這番訓斥後,董卓當即請出了那張傳位劉協於天子的詔書。
這立時改換門庭之舉,可算是把袁隗等人給反扎了一刀。
可他們縱然在此時想提出什麼反對意見已經來不及了。
董卓手中的聖旨乃是正統,起碼能用來說服那些如今歸入他麾下的北軍五校。
而那些原本屬何進的軍馬,在董卓便於掌權的收攏過程中,可稱為大將軍死忠的都被他給砍殺殆盡了,唯獨剩下的便是為求一個富貴的。
那他們跟著如今聖旨在握的董卓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在足夠強大的兵權面前,就像先前重病在身的劉宏,無法以一道聖旨便褫奪何進所擁有的一切,此時的袁隗除了痛罵董卓反覆之外,根本沒有任何能有效制裁他的手段。
甚至還被董卓給罵成了叛逆。
也正是在董卓堂而皇之提出立劉協為帝的同一日,車騎將軍何苗死於亂刀之下。
先前在中立態度的桓典與楊彪還好說,袁紹與袁術這兩兄弟只能率眾跑路,以免步了何苗的後塵。
董卓的這一出先借勢後反水無疑玩得非常漂亮。
而他隨後快速扶持劉協上位,自請為太尉,又將豫州牧黃琬調回洛陽為司徒,以衛尉楊彪為司空,追理陳藩、竇武舊案,恢復爵位,擢用子孫,啟用黨人的行為,更可稱得上是在袁氏意圖以身份和名望壓制的情況下,打出的一記格外漂亮的組合拳。3
在這樣的局面下,袁隗等人徹底無法再用什麼提攜之恩來壓制住董卓了。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