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前的洛陽會斗,顏良身在袁紹身邊,與那徐榮有過一面之緣。
他也曾經見過徐榮彼時和典韋之間的搏鬥,還聽得中郎將稱讚徐榮為好一員虎賁之士。
而今在這驟然拉近距離下的騎兵對沖中,他方才知道,當時那絕不能算是真刀真槍的比斗,絕對大大限制了徐榮的發揮!
但讓他想明白這個問題的,卻是他在猝然間被砍下的頭顱。
等到董卓率領部從前來的時候,此地的交戰早已經結束了。
顏良喪命於徐榮之手,高覽倒是反應夠快,當即收攏騎兵回撤,從這西涼軍的手裡保住了性命。
董卓聽得牛輔匯報了一番交戰中的戰況,只聽了個大概便已朝著那兩位小皇子的方向走去。
從昨日黃昏被人裹挾出宮,到逃命於北邙,至董卓趕來,已是完完整整的一日。
兩位皇子中哪怕劉辯曾經被養在道人家中,也無疑得算是個養尊處優之人,何曾經歷過這樣的折騰。
若非還有幾個相熟的小黃門圍繞在身側,又有郭汜給他們送上了乾糧,這會兒早該暈厥過去了。
現在這龍驤虎步而來的董卓生得好一番面目兇惡的樣子,如何能不讓兩位皇子備受驚嚇。
在董卓一句「臣救駕來遲」,確認了是友而非敵後,劉協方才緩過神來,當先回了句「前將軍多禮了。」
董卓打量了一番這兩個皇子,心中對他們的性格大略有了個數。
因他們此來人手不多,故而他當即決斷率眾回撤到了孟津以北的平陰縣中,先將兩位皇子給安頓了下來,這才聚眾來進行商量,接下來要如何行事。
李儒來得最晚,在一進屋後便對著董卓拱了拱手,「將軍,好消息。」
他邊說邊從袖中取出了一張絹帛。
董卓自開始為官到如今早不知接了幾次旨意了,一眼便認出了這正是聖旨。
「這是?」
「方才聽他們說起那隨行的宦官,乃是先帝身邊的得力之人,既然劫持兩位皇子而逃,不可能絕無憑據,我便搜了搜他的屍體,從他的裡衣中搜出了此物。」
李儒笑道:「有此物在手,將軍便更有底氣進軍洛陽了。」
「這是先帝冊立幼子劉協為天子的詔書。」
在先前那報信騎兵口中他們已經得知,先帝確實是留下了這一道詔書,也成為了張讓與何進談條件的籌碼。
若是何進肯在劉辯即位後放過他們,他便會將這詔書給銷毀。
不過他們原本覺得,在張讓等人被迫逃竄的時候,這封詔書極有可能並不能被保存下來,卻沒想到他不止是將其貼身攜帶,中箭之處也恰好避開了這詔書,並未造成破壞,頂多就是在邊角上沾染了些許血污而已。
見董卓示意他接著往下說,李儒問道:「將軍覺得,我等能成功屯紮在平陰,而未曾在會合之前遇到第二波進攻是何故?」
洛陽便在邙山之南,縱然顏良喪命於徐榮之手,可但凡那北軍五校多出動些兵馬,在董卓來前徐榮牛輔等人都不會過得如此舒坦。
除非……
董卓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此時在洛陽之中應當是兩方勢力在互相制衡。」
「而這兩方勢力所對應的正是擁躉兩位皇子上位的兩面陣營。」李儒繼續說道,「將軍覺得該當站在哪一邊?」
只是因為顏良之死,還不至於將他們歸屬於其中一方。
恰恰相反,在如今這個混亂局面下,他們剛到洛陽就拿出了這樣的表現,只會讓人對他們拉攏才對。
不過,別人可以覺得他們正在兩頭猶豫,他們自己卻需要先劃定立場,不能真覺得自己只是為人所用的屠刀。
而這個立場就需要董卓自己來決定了。
李儒是他的軍師,只負責給他提醒眼前的狀況。
事實上他所說的也並沒有錯。
在此時的洛陽之中,盧植手持先帝旨意接掌北軍五校,在中央無主,連玉璽也不知所蹤的情況下,他手中這份聖旨的含金量便大幅上升。以至於與袁氏和何苗所率領的人手形成了相持的狀態。
昔日曾徵辟於袁隗府中的羽林中郎將桓典,因格外敬重盧植的為人而選擇了中立。衛尉楊彪之妻雖為袁氏女,他卻因為父親遺訓同樣站在了中立。
在雙方的相互制衡之中,原本應當被勒令儘快將二位皇子交出的董卓,竟然只在傍晚迎來了前來確定皇子安全的使者,以及來自董旻給他匯報洛陽中情況的信使。<="<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