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39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倘若在此期間她能給這些站在她同一方的人帶來足夠的利益,那麼這份威懾的效力還可能更長。

更何況,哪怕是一個「楊」,在涼州也有漢陽楊氏與酒泉楊氏,因為韓遂的緣故殺掉前者,反而會讓她得到另一方的擁躉。

這就是涼州弱肉強食的規矩。

但別管這個舉動是否短視,反正喬琰是并州牧又不是涼州牧,何必顧及這些。

不過讓董卓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原本以為喬琰這種毫無手軟的舉動對他而言是個天大的壞事,此舉之中已可彰顯他的對手是個合格的政治家,卻也正是在他最為憂心忡忡之際,忽然收到了賈詡申請面見他的消息。

這位涼州出身的智謀之士朝著他行了一禮後說道:「未知相國可願聽我之諫?」

董卓驚喜起身問道:「先生怎改變了主意?」

賈詡目光沉沉:「先祖之名傳及三代,已無傳唱之言,幸有賈長沙九世孫任武威太守,自此有武威賈氏,然到我之時又已過數代,不復興盛之名。詡為有志之士,心存報國之餘,也望振興家族,本以為喬并州乃是奉詔承運之人,故而為之謀劃,但眼下所見似是不然!」

「如上位者殺豪族如屠豬狗,斷親遠只憑小錯,便是步步謹慎,處事慎微之人,也終有大難臨頭之日。縱我身死長安,我兒效力於她麾下,承我忠義節烈之名,又有何用?不如從相國處博一出路!」

他乍聽平靜的語氣下,藏著幾分不難為人所察覺的激憤。

尤其是那「又有何用」四字里的譴責意味,讓誰都聽不出,讓喬琰憑藉韓遂的書信為發難理由拔掉一些豪族刺頭,居然是他的建議。

而他眼下這話,只會讓董卓喜不自勝而已。

賈詡因為兒子還在并州的緣故不肯效力於他,這是真實。

他因為喬琰對涼州豪族的辣手態度而選擇倒戈,也同樣很真實!

喬琰竟可算是幫了他一把,將這個想要收入囊中的謀士推到了他的身邊!

董卓連忙回道:「先生若有話教我,我必當洗耳恭聽。」

賈詡在董卓的指示下落了座,平復了一番情緒後,方才說道:「相國如今最憂慮之事,莫過於喬琰即將進取長安。她已拒絕了驃騎將軍之位,與之講和實無可能。相國大約也不願與天子同死——此舉雖是令對手征戰無功,卻也讓東邊那位做夢都該笑醒了。」

董卓點了點頭。

人若能活,又哪裡會願意就死。

他也更捨不得放棄皇帝這個籌碼。

就算他在長安的處境有些尷尬和狼狽,但也要比早前征討西涼,處處為人所掣肘的情況要好上不知道多少。

「請先生細說。」

賈詡道:「我有上中下三策可教相國。」

見董卓露出了個洗耳恭聽的神情,賈詡繼續說道:「下策,以聯合益州牧劉焉拱衛天子為名,趁勢霸占漢中,一面扼守隴右與三輔進攻益州要衝,一面以天子之名吞併劉焉勢力,直到全據益州。益州險塞沃土,其中羌人雖稱蠻夷,卻與涼州羌民同屬善戰之人,相國若要拉攏,該當駕輕就熟才是。待兵精糧足之時,再圖謀還擊就是。」

「喬燁舒之根基乃是并州,以其底蘊實力尚無法全據關中,更給了相國重回的機會。」

董卓將此言消化下去後,遲疑問道:「若真如先生所言,這好像並不是下策?」

這聽起來也不失為良策啊?

賈詡篤定回道:「不,這確實是下策!益州之地,兵尚難出,何況是天子政令!若天子之詔不能傳遍四野,皇室恩德限於一州之地,相國的奉天子令不臣之舉,就是個笑話。」

董卓怔楞了片刻,「先生說得是,此舉不可輕為。」

賈詡繼續說道:「中策,聯合荊州牧劉表,擊退孫堅與朱儁,借道荊州直取揚州。袁術與廬江太守相鬥正酣,陸康尊奉西面天子,可為相國之援,袁術久攻廬江不下,正是兵力疲敝之時,若能合相國與劉表之力破袁術奪揚州,定都秣陵,未嘗不是取生之道。」

「昔年秦始皇東巡至秣陵,有道人稱金陵有王者都邑之氣,因而掘斷連岡,塹鑿北山,將金陵改名為秣陵,可見此地正是王業東興之地。」

董卓目光一亮。

這個建議,聽起來也很有誘惑力啊……

可他剛想問為何這只是個中策,又聽賈詡說道:「然荊州劉表,昔年可單騎入荊州,氣量非等閒,臥榻之側有此人在,與喬琰在側又有何異?且長江天險看護秣陵,卻也阻斷了北上之路,揚、交二州民又不足,往後南北之爭必定勢窮,故而此為中策。」

董卓聽到這裡已忍不住屈身向前,「敢問先生,何為上策?」

下策和中策,在賈詡的侃侃而談中,讓董卓已聽得入神。

他實在是很想聽聽賈詡會拿出什麼上策來。

卻只聽他吐出了四個字,「按兵不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