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什麼時候長過軍隊裡最矮一個的身高再說。」喬琰摸了摸她的腦袋,「行了,去把黃月英和諸葛亮叫過來,帶上他們的軋棉車模型。」
呂令雎得了個準話,也沒接著詢問,當即跑去叫人去了。
沒過一會兒,喬琰便見兩個孩子一個抱著一袋棉花,一個抱著模型車走了進來。
時間門真是奇妙的東西。
在演義中被刻畫得智近於妖,在正史上也對得起鞠躬盡瘁四字的諸葛亮,現在才不過十一歲。
和年歲相仿的黃月英一起站在喬琰面前,怎麼看都還有些孩子氣。
但當喬琰讓他們講解自己的發明產物的時候,這副侃侃而談的樣子倒是讓人覺得,看到的不是兩個孩童,而是兩個發明家。
「棉花脫籽,無外乎就是兩種法子,一種是將棉籽挑出來,但這種方式必然不適合大規模處理。」諸葛亮說道:「所以我們更傾向第二種方式,月英發現能用梳篦將棉籽給直接掛出來,那麼如果從梳篦變成夾縫滾筒,應當也能讓棉花從中間門出去,將棉籽留下。」
黃月英接著說道:「但光靠這個還不夠,學院裡和德衡先生帶的幫手裡也有人想到這一點了,一個問題是滾軸的轉速不夠均勻,一個是轉動太費力的話,又起不到效果了。」
「前面那個問題,是德衡先生解決的,他在鐵軸的端頭裝了另外一組木架,以平衡轉動,後面那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就是我們用的曲軸。」
喬琰伸手接過了黃月英遞過來的一瓣棉花,餵到了手搖機器的雙軸之間門,隨著曲軸帶動的碾軸滾動,棉絮被從縫隙間門帶了出去,而棉籽則被留在了這一端。
「這樣一來,就只剩下放大之後面對的最後一個問題了。」黃月英說道:「那就是,怎麼樣能更快也更方便地將棉花餵到兩軸中,以免人力送入的時候出現偏差,或者夾到了手。」
喬琰看著這個認真介紹發明的小姑娘。
《襄陽耆舊志》中提到,黃承彥在給諸葛亮介紹女兒的時候,說她是黃髮黑膚,相貌醜陋,只是才能與諸葛亮相配,但以喬琰看來,這隻怕是黃承彥在考驗女婿。
她頂多就是膚色不那麼白皙,發色有些偏棕,五官生得頗為大氣,看著不像是襄陽貴女的樣子而已。
比起外貌如何,更讓人在意的顯然還是她的才華。
這番陳說讓喬琰可以確信,她在這項脫籽機的發明中出力不小。
她和諸葛亮的這番表現,也很有後世小組作業的樣子了。
還是兩個人都在其中開動腦筋,沒有哪個在摸魚的那種。
喬琰順勢問道:「那你覺得用什麼方法來達成這個目的?」
黃月英回道:「我覺得應當要再設一把推刀來達成這個條件,可是這樣一來,好像就不能依靠一個人完成這個除棉籽的任務了,有悖於設計的初衷。」
這也正是馬鈞正在折騰優化方案的東西。
喬琰想了想又問道:「你們為何沒接著參與下去?」
馬鈞應該對他們發出邀請了。
兩人對視了一眼,諸葛亮回道:「我們已和德衡先生借了書籍來看了,想先自己試一試,若做不成再去尋先生請教。」
「好志氣!」喬琰拊掌而笑,「那就先如此吧。」
看著眼前這兩個孩子的表現,喬琰甚為滿意。
她沒覺得諸葛亮在此地先研究棉籽分離是什麼玩物喪志,若研究這種能救命的東西都叫做玩物喪志的話,她也不會給畢嵐以都水使者的位置了。
他也顯然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又知道輕重緩急。
當他開始適應書院這個學習環境後,他所參與的討論與課題也會越來越多的。
到時候他也自然會給自己找准一個更加清晰的定位。
而黃月英……比起諸葛亮的妻子,或許大發明家黃月英的稱呼會適合作為對她的記載。
以及,現在兩個人的周歲加起來都不到二十,嚴禁早戀。
大概是出於她的某種惡趣味,她在離開樂平書院之前,把之前那個馭獸問題又給陸議和諸葛亮丟了一份。
至於以後別人會對這件事怎麼想,誰知道呢?
她也將書院內這幾個月內的擴招名單從頭到位都仔細翻閱了一遍,確認其中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漏網之魚,這才安心折返回到了州府,準備明日再往馴養信鴿的地方走一趟,而後,與留守并州的戲志才以及陸苑碰個面,商量構建信息網絡的事情。
不過大概她給別人安排了點不靠譜的東西,自己也是要遭到點回報的。
第二日她正打算出發前往樂平的山中塢堡,便聽聞了華佗因那批胡椒而前來的消息。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