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23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如今眼見董卓伏法,董卓的親人就死,長安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要他們來說,這結果還是有些便宜他們了。

在段煨的看護之下,他們的遺體盛放於棺木之中,被送往涼州的董卓故里隴西郡安葬。

為此,段煨向喬琰道了個謝。

他深知,倘若將其放在長安,只怕總會有深受其害的,想來上一出開棺戮屍的舉動。

目送著段煨離去,喬琰轉向了賈詡,嘆了口氣。「先生是否也該當給我一個解釋了?」

在外人所知的情況里,賈詡本是因為閻行的劫持,才會被擄劫到長安來的。

若按照今時之人對忠義的定位,賈詡該當自此以後一言不發,絕不為董卓獻策才對。

再要是考慮到他身在涼並二州的妻子的安全,他更應當做個絕不投敵的忠貞之臣。

可他不僅開了口,還替董卓出了不少主意。

但有點意思的是,他居然並未被長安百姓徹底歸併入董卓的同黨中。

除卻孫堅這件事之外,他所提出的建議都只是在阻止喬琰的用兵而已,若要說對長安的影響——

他建議董卓通過和益州之間達成交易,來平定長安的糧價,還得算是對長安民眾有功。

他勸說李傕信任王允和黃琬等人,從某種意義上,又減免了前幾日的動亂中對長安所造成的影響。

換了誰都得覺得,對賈詡的定罪有些不易。

只因他給自己已經留出了一條條妥善的退路,堪稱老謀深算。

更重要的是,李傕給賈詡求了官職,也經由過劉協的同意,也就是說……賈詡是劉協的侍中。

他作為天子的臣屬,也確實沒有行僭越天子權柄之事,喬琰是沒有權力決定他生死的。

喬琰和賈詡交換了個心照不宣的眼神,只說一切都得等到劉協回來再有定論。

然而在趙雲回返後,他們得到的卻不是劉協被成功帶回的消息,而是閻行被趙雲押解著送到了長安。

趙雲匯報導:「我往南下追蹤,在霸水方向打聽到,有李傕與天子年歲外表相仿的兩人往上雒方向撤離,在那裡果然遭到了此人領兵阻攔。」

閻行自然不是趙雲的對手,未過多久就被趙雲給擒獲。

可這一耽擱,李傕已走得更遠了。

在朝中各位大臣緊盯的目光中,閻行朝著喬琰看來,說道:「趙將軍說,自我背叛君侯,為報韓將軍之仇投奔董卓後,君侯始終不計前嫌,並未對韓將軍舊部動手,甚至也並未對我在涼州的老父老母遷怒,此番進軍長安的兵卒中便有涼州故人可作證。」

「我已不忠,不能不孝,所以我告訴趙將軍,先前李傕確實從這裡過的,想要讓我等一道往南陽的方向去。」

「當時我與李傕說,倘若後有追兵,直走武關只會讓我們被後面的騎兵趕上,一頓衝殺,最後誰也走不了。不如我領兵先行伏擊追兵,而後再走,請我的親衛先將其護送到武關,等我一日,再一併南下。」

王允差點想上去拎著閻行的衣領,總算還記得保持著自己的形象,只沉聲說道:「你若真忠孝兩全,當時就應當將李傕與天子一併送回長安來!」

閻行回他:「我當時以為父母已不在,李傕肯支持征討涼州之舉,我自當報恩,如今他雖失勢,我卻知道何為有始有終,為他斷後又如何!」

「行了,」喬琰直接喝止了兩人的爭執,轉向閻行說道:「你接著說下去。」

閻行繼續說道:「可我領著趙將軍抵達武關的時候,卻並未看到等候在此地的李傕。」

「被留在此地的部下說,他讓人先過武關去打探情況,可等他們回來的時候,卻已看不到李傕蹤影了。」

「……」這一次捏眉心覺得頭疼的變成皇甫嵩了。

以涼州人的交談習慣來說,在李傕已經處在這等落魄境地的時候,閻行沒表現出要當機立斷與他一起撤走武關的話,極有可能會讓李傕覺得,是閻行還在猶豫,他到底是應該賣掉李傕倒戈喬琰,還是繼續跟他一條路走到黑。

李傕也發現,他指揮不動閻行所率領的士卒的。

別看這些人手還是李傕分派給閻行的,但閻行才領著這些人打了一場對張濟的勝仗,那麼他若是判斷需要這樣數量的人才能完成伏擊,李傕說什麼也不好使。

所以他們是不會直接跟著李傕走的。

這又加重了李傕的疑心。<="<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