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51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因緊急剎住腳步,又慌亂難當,他直接從馬背上翻了下來,在劉虞侍從的攙扶下,才站到了劉虞的面前。

或許是因為清晨寒氣尤重,在他的臉上,熱汗都凝結成了鬢角的白霜。

但他說出的這句話,才更讓劉虞覺得如墜冰窟。

「今夜忽有哨騎來報此地交鋒,明公苦戰,大公子聞訊自狐奴縣領兵來援,路遇公孫瓚部將,為其所擄。」

「請明公速救大公子!」

劉和竟在今夜落入了公孫瓚的手中!

------

一封緊急軍報自代郡迅速送往了雁門,又送到了身在晉陽城的喬琰手中。

在這封急報中張遼寫道,公孫瓚劫持劉和退往無終方向後,劉虞在驚怒之中選擇出兵追擊。

按照張遼的分析,公孫瓚等人在戰敗後該當選擇直接往東撤退,而不是先南下狐奴,所以劉和的被擄,極有可能是公孫瓚早有預謀之舉,此時追擊必然中伏。

這和皇甫嵩當年解除陳倉之圍後進擊王國的情況不同。

當時那個叫做除惡務盡,現在這一出實在應該算是窮寇勿追。

但劉虞並未聽從張遼的勸阻,反而在急怒之中讓他莫要臨事沮議。1

為防止公孫瓚等人通過無終要道後繼續往東遁逃,直到逃入盧龍塞以東的地方,憑藉著手握劉和這個人質和劉虞談條件,更防止公孫瓚在兵敗後對漁陽以東各地的民眾劫掠,劉虞立刻整頓了漁陽守軍並民眾,合兵三萬出兵。

但事實證明,張遼的判斷並沒有出錯,公孫瓚與蹋頓果然埋伏於濱海道,將劉虞麾下本就不擅戰的兵卒殺得大敗。

交戰之中,為公孫瓚挾持為人質的劉和不幸中流箭身死。

劉虞險些為公孫瓚所獲,幸得有張遼在田豫的指路下繞行徐無山,自北面而來沖入陣中,與護持劉虞左右的麴演合兵,將劉虞救走。

劉虞只受了些輕傷,幸無大礙。

但聽聞此行損兵折將的結果與劉和身死的消息,他直接吐血昏厥了過去。

張遼緊急將他送往了并州方向,而後退居上谷居庸關形成了新的防線,以防公孫瓚趁虛而入。

這封軍報送來,正是要請喬琰定奪,接下來該當如何安排。

收到這一連串的消息,饒是喬琰猜得到,在得知劉虞即將成為天子的消息後,公孫瓚絕不會坐以待斃,勢必要做出對局勢有所改觀的舉動,也未曾想到,他能如此有效率地聯結鮮卑支部與烏桓這兩路同盟,合兵進攻。

更能挾制劉和誘騙劉虞出兵,打出了一手翻身仗!

能創立白馬義從的公孫瓚,確實有些本事!

她當即令人備馬,領親隨北上,疾馳雁門郡,見到了依然臥床的劉虞。

距離今年年初他辭別喬琰回返幽州到如今,也只不過是大半年的時間而已。

喬琰甚至都沒覺得自己身邊的部下在外表上有任何的變化。

可當她再見劉虞的時候,這位今年也未滿五十的幽州牧已因白髮人送黑髮人,鬢邊白髮不知添了多少,在眼神中也透出一股深深的疲憊之態。

他竟像是在一夕之間老了五六歲。

劉虞望著喬琰還披著風氅匆匆趕來的身影,忽然落下了淚,慨然長嘆:「燁舒啊,我悔不聽文遠之言!」

222. 222(一更) 即位抉擇

喬琰耳聞這一句,不由心中唏噓。

劉虞他若是生在安定之年,在一方貧瘠之地做一大員,或許還能憑藉著他愛民如子的品行和他在治理民生上的才幹,將此地發展到富庶豐饒的狀態。

可時逢亂世,他在統兵天賦上的欠缺,卻讓他寸步難行,更是難免因為這等指揮不當的情況,落到今日這般田地。

早先他得到漢靈帝的委任平定張舉張純之亂,他可以因為對烏桓人的態度所博取的好感,行懸紅賊首之事,以另一種方式瓦解亂賊,以至於這種缺陷還未曾暴露得這麼明顯。

但當他以正面統兵作戰的方式面對公孫瓚之際,這就成了對他來說極其致命的一點。

公孫瓚不會跟他講究什麼情面法理,也不會講究什麼品行之說。

將近十年間的戎馬倥傯,也讓他形成了極有個人特質的作戰風格。

出身寒微的履歷,讓公孫瓚在必要的時候不乏變通之能,多年間統兵人數的限制和騎兵的兵種,又讓他極其擅長以少打多的突襲戰。

這場對劉虞的埋伏,還偏偏發生在了濱海道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下,發生在公孫瓚必須依靠這一戰取勝,來保持對蹋頓的統領狀態之際!<="<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