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當天子車駕與亦步亦趨的百官行於長街之上的時候,在街道兩側已圍攏來了密密匝匝的圍觀之人。只能由身處於道路兩側的金吾衛和涼並兵卒,形成對這些人的約束阻攔。
喬琰朝著街道的一側看去,果然看到了自稱要前來為樂平月報採風的昭姬。
聽說昭姬要來,呂令雎還跟喬琰打了個報告要來當護衛,以便體驗一下長安風物。
本著讓她們見見世面也無妨的想法,喬琰當即做出了批覆。
也順便讓她們把諸葛亮黃月英這些滿了十歲的潛力股也給一併帶上。
現在這幾個孩子在典韋的看護之下站在人群中。
對這樣一個十年不遇的景象,她們個個露出了嘖嘖稱奇的神情。
呂令雎挽著黃月英的胳臂問道:「你說這樣的場面會被怎麼記錄在蔡姐姐的筆下呢?若是只歌頌新帝登基盛況,好像顯得我們君侯不夠氣派,要是只說我們君侯奉劍討賊,又顯得有些僭越。」
黃月英收回了看向喬琰的目光,朝著呂令雎回道:「若是這樣不好寫的話,為何不從弘文館側面表現呢?」
見呂令雎還有些似懂非懂的樣子,黃月英解釋道:「弘文館雖然已經建起,四館主也已經選定,但你覺不覺得,若按往來於長安的士子人數,其實還只容納了極少的一批?」
呂令雎想了想她看到的場面,點了點頭。
「因為天子未登基,眾臣官位未曾落定,率先一步到來的未必就能提前有所得,反而會因籌備登基諸事繁多而被忽視,不如等登基典禮完畢後,以見天子威儀為之震懾的說法,前來弘文館投效。」
「長安有主,新帝登基,士人紛紛自弘文館晉身的消息記載於月報上,負責抄錄的樂平學子又會如何想呢?」
呂令雎恍然:「總得讓自己再多學些東西,也好跟他們爭個高下吧!起碼不能比這些先效力於中央的落後太多!」
這就是調動起學院內的積極性了。
但呂令雎一邊想著此事,一邊又琢磨起了另一個問題。
在這新年的開端,君侯的新壓勝錢是不是也該發了?
今年又會是什麼圖樣呢?
她躍躍欲試地想要正式得到委任,也未嘗不是因為這個緣故。
每晚上一年,她就要推遲一年才能開始領取新年壓勝錢,就比別人少集了一種圖樣。
這也是一種積極性的由來嘛。
反正呂布還身在綏遠城鎮守,這枚壓勝錢就先由她保管好了。
------
且不說這些圍觀者是如何想的,在這千人萬人的目光中,劉虞和喬琰等人已經出了長安城,直入明堂中的宗廟而去。
因明堂規模不大,在修建的精細程度上遠高於桂宮和未央宮,倒也對得起舉辦在此地的儀式。
劉虞先入宗廟祭告大漢先祖,後於明堂之外燔燎告天,意為裡六宗,望群神。
這便是進一步昭告繼位的合法。
等到了這一步,登基大典就幾乎完成了。
因劉協只是失蹤而不是身亡,群臣不必改換吉服為喪服,只需完成後續的迎送天子回返長安就好。
這一出冗長繁複的流程完畢,當重回紫宸殿的時候,劉虞的存在就不再是被「授予」天子權柄的即位候選人,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漢君主。
有天子在位,鄴城朝廷中有那些百官劃分,長安朝廷自然也是如此。
當然,先一步對外公布的乃是改元。
自今歲元月初一起,長安朝廷改元建安,意在天下建寧,永樂長安。
有意思的是,鄴城朝廷也在此時修改了一個年號,叫做永漢。
但到底哪一個漢才是漢朝正統,必定還是要以東風西風之斗來做出決斷,光是靠著年號還遠遠不夠。
在長安的宮闕中,劉虞已讓人宣讀起了對朝堂眾臣的冊封。
三公之中,以盧植為太尉,以王允為司徒,以黃琬為司空。
但還未等接著宣讀到武將的敕封,眾人已見喬琰當先朝前邁出了一步。「臣有事要奏。」
這顯然並不是個合規的上奏方式,只是念在她對長安朝廷的重要性,這種舉動也未嘗不可。<="<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