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65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在劉虞抬手示意她開口後,喬琰說道:「今關中雖定,天下未平,四方州牧侯伯中,益州荊州為漢室宗親,當有朝中官職委任,以示漢在長安。」

「昔年董賊以大司馬位委任劉益州,然此位終有僭越之嫌,不如以大將軍位托之,結關中與益州之好。」

喬琰話一出口,手持冊封詔書的劉虞親隨都驚了一跳。

大將軍?

在冊封之上,那分明是屬於她的位置!

229. 229 刑……

劉虞雖然沒提前與喬琰商定這個大將軍的位置,但此事在長安,已算得上是一件默認的事情。

長安朝廷所能夠真正掌控的區域,或者說能讓政令直接下達的區域,其實只有涼州并州和關中而已。

而這三個地方都是喬琰打下來的。

若要與冀州的袁紹,幽州的公孫瓚相抗,要與其他的各方勢力或是聯合或是制衡,喬琰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大將軍執掌天下兵馬權勢。

那麼在劉虞坐鎮中央後,只有讓喬琰手握這個權柄,才能更名正言順地調動起四方的兵馬。

劉虞深知自己確實不是統兵的料,對給出這份對她年齡來說有些超額的委任,也未曾覺得有何不妥。

再若考慮到正是因為喬琰的緣故他才能坐在這個皇位上,給出大將軍的位置只能說是順勢而為。

但現在——

在這道宣讀的委任旨意之前,她竟先將這個大將軍的權柄送出給了益州牧劉焉。

別說是正在宣旨的劉虞心腹,就是此時端坐在上首的劉虞本人,以及剛接下了三公位置的另外幾人,也都不免覺得有些吃驚。

這好像對喬琰來說並不是個有利的舉動。

若此時是和平時節,天下也未曾出現這樣二分的狀態,甚至不需要她自己做出謙讓,其他人都會對這個委任決定提出辯駁。

然而方今情勢如此,身在此地的也大多承蒙了她長安救援之情,絕不可能做出駁斥。

但很奇怪的是,劉虞直覺,喬琰的這番表現好像並不是因年少位高而退讓。

以她當年為并州在蝗災中的應變而選擇扣押刺史的決斷,她是分得清時局緩急的,絕不會在此時做什麼無意義的謙讓。

他又聽喬琰在此時說道:「董賊駐紮長安之際,自益州購置米糧暫緩長安短缺,已可見益州天府之國景象,方今大敵仍為袁紹公孫瓚之流,益州可聯結為友不可為敵。」

「董賊在時,劉益州為大司馬,董賊已除,此位不當太低,以防為袁紹所趁。」

「然大司馬之位凌駕於三公之上,總攝軍政二權。那益州牧劉君郎昔年表奏重啟州牧之事,已有割據之嫌,漢中太守蘇固為劉君郎部將張修所換,武都郡太守之位落於張魯之手,實不敢留大司馬之名,令其行事過於張揚。故而請陛下給其大將軍之名。」

劉虞從喬琰這句話中回過了幾分味來。

給身在益州的劉焉以大將軍名位,並不意味著要給其大將軍之實。

益州的環境也讓劉焉不可能將自己的勢力,憑藉著這份兵馬調度的權柄擴展出去多少。

給出大將軍之名的本質意義,只是要讓劉焉不可能倒戈向鄴城朝廷的這一方而已。

是大將軍還是大司馬,在拉攏劉焉方面的差別不大,因為鄴城那邊絕不可能給出一個在此之上的名頭!

但有了大將軍之名,要填補長安糧倉,卻有了往來的理由了。

喬琰明擺著對劉焉這邊的好感不高。

聽聞兩日前,張魯還因徐庶和楊豐之前貿然奪取故道和散關之事,發出了一番質問。

他雖也知道這兩人奪關,乃是響應喬琰自涼州進取關中的作戰,但背靠後方的漢中,又必須給天師道信徒做出一個交代,張魯還是在年底發出了這番問責。

他倒是挑了個合適的時間發難。

畢竟他所打的算盤,便是劉虞登基之前絕不會對他們這些友方勢力做出什麼針對。

誰知道這會兒,在這建安元年元月初一的登基儀式結束後,這件事就被搬在了朝堂上。

喬琰理直氣壯地說道:「我昨日已對陳倉方向發出了調令,以徐元直並蓋元固等人將米賊自武都驅逐出境,為防與劉益州交惡,今日便為他請一大將軍位何妨。」

盧植在旁聽得有點想笑。

喬琰這表現,還真得算是一出權力制衡,以及和周邊的關係維護。

但這個讓位中,絕無任何一點對劉焉的懼怕和討好之意。

蓋勛在涼州的聲望配合上徐庶此子的指揮,即便那張魯在武都郡內行天師道傳教,聚攏了不少的人手,大概也不可能還能再在涼州站穩腳跟。

換句話說,這個大將軍位乃是一出甩了一巴掌後給出的安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