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99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但他們的安靜,並不意味著本不知周遭民眾所為的蔡邕無法看出他們的訴求。

置身在此地,還是被喬琰給拖過來的,又將此地密密麻麻的人看在眼中,就算是個傻子也該覺得眼下的氣氛不太對勁了。

蔡邕一打眼便看到,在這二丈高的城牆之下,在距離他不算太遠的位置,正有一張以布帛寫成的橫幅,所書正是「為劉使君請命」六個字。

那或許是他們之中為數不多的識字之人所為,又或許是有依然聽從於劉備命令的官員在其中做出了一手推動,但無論是何種緣故引發了這一幕,蔡邕看到了一張張面帶殷切期許的面容,簡直像極了太學生為了達成勸誡的目的而發起的請命。

他也陡然意識到了,為何喬琰會說出那個「又」字。

這麼一看,他好像確實來得不是時候。

喬琰已鬆開了拉拽住他的手,面上帶著幾分憤慨之色問道:「他們說劉玄德為一方州牧,政績清明,德行堪為表彰,不當殺之,蔡公說顧元嘆才學具備,為官務實,也不當殺之。好!那麼我也想問幾句。」

「自中平六年孝靈皇帝駕崩後,先有董卓亂權後有天下二分,這漢室便合該權柄不再,尊榮不再,天下州郡只知有長官不知天子何人,州郡之間隨時有相互攻訐侵吞之可能嗎?」

蔡邕回道:「……當,當然不是,如能天下一統,四海清平,民眾各有其家,不必因徵兵之禍擔驚受怕,自然才是正道。」

喬琰道:「便如蔡公所言,這天下合該只能有一處朝廷。可彼時孝靈皇帝過世,以皇子協為繼承人,皇子協尚在人間,董卓也非不可剷除之人,鄴城朝廷便急不可待而建,其又無坐鎮中央之能,匆匆遷都,以至於令天下人均知——若天子有禍,臣子不當救援,而合該另立新主;若都城危亡,臣子可不必固守,遷出無妨。雖不似董卓倒行逆施,卻仍為亂臣賊子無疑,是否如此?」

蔡邕眨了眨眼睛,試圖從喬琰這裡聽到一點別的暗示,但在對方似乎當真是在質問的目光中,他除了說出一個「是」字來也沒有別的答覆可回。

但喬琰這話問出,何止是蔡邕,就連聽到此話之人也覺得好像合該回以一個「是」字。

這麼一看,長安朝廷何止是在地盤多寡上強於鄴城朝廷?

在這些原本還有些不明就裡的人現在看來,在正統性上也更強得多。

若非劉協失蹤,喬琰不必請有仁德之名的劉虞入主長安,這和袁紹袁術彼時擁立劉辯即位的情況大不相同。

她所問出的問題也實在有著發人深思之意。

鄴城朝廷的存在是否意味著,天子有難,臣子可不救,國都有難,臣子可隨意遷都?

這都與都城、宗廟、社稷、天子的存在意義有悖。

「劉玄德先領蕩寇將軍之名進攻豫州沛國,後領徐州牧之名,於陶恭祖死後接掌徐州北部,遙尊鄴城天子為帝,他非亂臣賊子嗎?」

「揚州牧孫伯符,其先父為圖救駕之事意外亡故,其領揚州牧期間始終以長安天子為帝,歷年歲貢無有缺漏,能渡海遠擊遼東也仰賴於他送來的揚州船工,然天下歸於一統的大業未成,他便因吳郡四姓意圖獨尊於江東之念遭到謀害,此四姓者,非亂臣賊子嗎?」

「我殺賊救漢,你等緣何攔我!」

喬琰這字字句句鏗鏘,雖有這四五米高的城牆間距,依然被最接近於城下的民眾和緊隨她而來的魯肅王朗等人聽了個明白。

若按照她先前評判的邏輯,既然鄴城朝廷立足不正,那劉備確是叛黨無疑,殺害了孫策的吳郡四姓同樣是叛黨。

而她的下一句更是為她的這番行動打上了一個再正義不過的名號。

「董卓小錢問世於長安,令人知曉貿易秩序也可被隨意破壞,四年間我等殫精極慮、維護市價,這才徹底斷絕其影響。」

「天下二分,帝王可隨意廢立、遷都而走的影響,卻必當等到天下一統之日方能恢復,若不殺人為誡,如何能令此風尚獨絕!」

「劉玄德是英雄,是好官,但他看錯了君主、站錯了位置,令天下隨時有災變復興之可能,我便容不下他!」

不知是何處傳來了一句小聲的問詢:「可劉使君乃是漢室宗親,可否問詢天子他當不當殺呢?」

喬琰說得是挺有道理,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辦法。

若是能讓劉虞來決斷的話,說不定劉備的命就能保住了。

然而他們聽到的只是喬琰冷笑了一聲:「漢室宗親?泱泱炎漢四百年,漢室宗親不計其數,光只是那中山靖王便留下了百餘子嗣,散布於各地,若人人都因身為漢室宗親便需由陛下裁斷生死,這社稷興衰,政令法典之事又由誰人來定奪?」<="<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