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胥拾遗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1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但那场战,宋大败,至今想起仍倍觉痛惜。

如今他位高权重,尚书左丞为副宰执,他自户部尚书擢升到这个位子上,掌百官纲纪、国朝钱粮。然而近些年国势每况愈下,却也是有目共睹。前些年新政猛苛,于百姓是灾难,后又除新复旧,更造成许多混乱。朝政为今之计,乃是寻一定法,利民生,休养生息。

然而如今的朝臣皆以党争为第一要务,互相攻讦,少有干实事之人,国朝弊政,看在韩嘉彦眼里,忧愤不已。

而她的这位兄长,其立场并不偏向于任何一派,让人难以捉摸。可以显见的是,他如今能身居高位被任用,显然立场得到了太皇太后的认可,旧党认为他是自己的人。但他与新党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差。新党如今失势,但韩忠彦依旧用私人关系保其中一些人生活无碍,比如章惇、邢恕。这是最典型的官场权术,他做的这些事也并非无人知晓,只是更无人敢说些甚么。

韩府在党争中似乎天然有着某种超脱的优势,因为谁都知道,做官做到韩门这个份上,不论甚么党争,韩门都能在强大的关系网荫庇之下安然无恙。

在韩嘉彦眼里,兄长的背后写着两个大字——“权臣”。但这不是她想看到的,权臣不一定是能臣,更不一定是敢为之能臣。

这世上只有一个敢作敢为,敢做能为的王荆公,尽管韩嘉彦对新法的一些措施有个人的异见,总体之上,她仍然支持革新。这是她母亲的主张,亦是她个人的主张。十几年了,至今仍未变过。

但在如今的形势之下,选择沉默,才是明智之举。

走街串巷一直向南,走到朱雀门附近时,韩忠彦终于上了马。韩嘉彦于是也跟着上马,随在他身后,二人纵马小跑,出了旧城入新城,再往南。至此时,韩嘉彦基本能猜到他要去哪里了。

这是去太学亦或国子监的方向。

韩忠彦缓了速度,向后方的韩嘉彦招了招手。韩嘉彦控马上前,与他并辔而行。

“到这儿差不多可以说话了,师茂啊,你对当下的朝局有甚么看法?”韩忠彦目不斜视地控马于道中,四周行人稀少,他稍稍放开了一些音量。

韩嘉彦有些惊愕于他竟然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他是朝中重臣,自己不过一个尚未登科的举子,这是某种考验吗?

韩嘉彦思索了片刻,道:“太皇太后身体欠安,与官家之间似有龃龉。想来是,风向要变,也就近几年的事。”

韩忠彦瞥眼看她,忽而意味不明地一笑,问道:“你怎知风向会变,即便不远的未来官家亲政,当下旧党把持朝局的局势就一定会扭转?”

韩嘉彦笑道:“新旧党争能争得起来,不过是因为掌权者默许制衡。若官家下定决心要实施新法,则旧党难有生存余地。我观当今官家年纪虽轻,可胸怀宏图壮志,当能断行新法。”

韩忠彦见她说得如此笃定,不由蹙眉,道:“师茂,揣度上意,可莫要一叶障目,误入歧途。”

“某这个猜想并非空穴来风。三件事,项背听朝、乳母猜忌、薄待生母,此三件事必成心魇,一生难除。帝受辱而怀旧,数年闷闷不乐。而时间站在官家那一边,这便是最要紧的。”韩嘉彦淡淡分析道。

她说的这三件事,“项背听朝”是指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与官家御位相对。众朝臣皆向太皇太后禀事,从不回身面向官家。每每上朝,官家只能看到众朝臣的后背颈项,默然垂听,毫无发言机会。

“乳母猜忌”指的是去年,也就是元祐四年十二月时,民间传出宫中寻找乳母之事。范祖禹上书太皇太后批评此事,言辞激烈。太皇太后对外解释说,是神宗遗留下的几个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顾,但私下却将官家身边的宫女唤去审问。此事后来在民间传出许多笑话来,太皇太后本意是想遮掩此事,结果却成了欲盖弥彰,让官家难堪受辱。

而“薄待生母”则更是四海皆知,官家生母朱太妃,本应封太后,却因太皇太后打压而只能为太妃,各项待遇都次于向太后。只因太皇太后不愿树立朱太妃的威仪,以折损自己与向太后的威望。

官家怀念先帝,崇敬先帝所施之政,对亲人手足尤其爱护,这都是宫中出了名的。而太皇太后高氏与他之间是皇权之争,虽表面平静,可内里暗流汹涌。确如韩嘉彦所说,时间站在官家那一侧,待他亲政,风向必变。

然而姜还是老的辣,韩忠彦只用一句反问就驳她哑口无言:“若再起玄武之变,武后临朝呢?”

韩嘉彦心中嘟囔了一句:那倒也并非不可,届时我就可换下这身男装,以红妆入朝了。

第八章

太学,阙楼威严,阔庭广厦,书声朗朗。太学之东,一墙之隔,为国子监。

尚书省礼部统管国朝之文化教育,国子监为其下辖机构之一。管理国子学、太学、辟雍、四门学、广文馆、武学、律学的具体事宜。太学隶属于国子监,国子监祭酒兼掌太学,另设司业一人协助祭酒负责校务。

国子监本部直接教导少数学生,即国子学,多为京朝七品以上官员子弟。至元祐年间,国子学基本已不再招收学生,只存行政之效用。

太学的生员无品官的资格要求,广大庶民子弟皆可入学,但光是入学考试这一关,绝大多数人就过不了。

神宗时期,借着熙宁变法的东风,太学大兴。如今已然是全国学子向往的最高学府。如今的国子司业由夫子第四十七代孙——孔武仲担任。他与其兄孔文仲、其弟孔平仲合称“三孔”,孔文仲两年前业已驾鹤。

韩嘉彦随着长兄进入太学,穿庭过院时恰逢午间课休,一众白布襕衫的学子正三五成群,从授课的学房向供膳的膳房行去。许多人注意到了他们,从穿着、形貌,可轻易判断他们的身份,于是便成功吸引了注意力。

“好像是尚书左丞韩师朴。”韩嘉彦听到有人认出韩忠彦来,低声议论道。

“他身后的那是谁?颇为年轻?”

“应是他的幼弟,形貌很是相像。”

“韩六郎?似是很少闻名。”

“据我所知,韩六郎自幼就不在汴京。”

“这是为何?”

“家事,家事,莫打听……”

韩嘉彦眉梢微颤,不禁腹诽:这帮子太学生消息可真灵通,大宋朝文武百官,至少七品以上的京官都被他们摸清楚了家世背景。

韩忠彦稳步前行,似是对一切议论充耳不闻。行至司业住邸,有门徒上前迎接,恭迎他们入内。韩嘉彦本以为长兄带自己来此,是为了科举之事,想向国子司业孔武仲请教今年的应试策略。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只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孔武仲邸内还有一位先客,他一身素衣直裰,头戴东坡巾,面貌颇有些沧桑,苍须霜鬓,年岁已长,但气质儒雅端谨。

“诶呀,子由,你果在此处。”韩忠彦这一进门,便笑呵呵拱手道。

头戴东坡巾的儒雅男子便是苏辙,他忙起身回礼:“师朴兄。”

韩忠彦比苏辙还长一岁,故而苏辙唤他为兄。

另一位身材高大,一身学官公服的短须男子,年岁也颇大了,脊背有些岣嵝,跟着向韩忠彦行礼:“见过师朴兄。”

韩忠彦回礼道:“客气了常父,今日是某打扰了,还是为了私事,某这是厚着脸皮登门拜访呀,呵呵呵呵……”

孔武仲字常父,年纪比韩忠彦小四岁。

“师朴兄今日过太学,是为了令弟罢。”苏辙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了他身后的韩嘉彦身上。

“哈哈哈,子由你可太机敏了。”

此时韩嘉彦回过味来,想来韩忠彦定是没跟苏辙打过招呼,韩忠彦今日可能是临时得到了消息,直接带着韩嘉彦来抓苏辙的。 ', '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