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皇長孫的團寵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97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前些年大小災情不斷,這兩年才剛緩過一口氣,地方財政也沒有餘錢,上哪兒去找上百萬兩銀子,治理黃河。

最理想的方式自然是哪裡決堤就修築哪裡的堤壩。反正只是一次小規模決口,何必興師動眾,花那麼多銀子。

朝廷的錢也是錢,不能毫無節制的亂花。

朱翊鈞一言不發坐在那裡聽他們吵架,聽著聽著就覺得腦袋疼。

前些日子,他在南京,那裡的官員討論漕運還是海運,許多人積極支持漕運,說是潘季馴治理黃河頗有成效。

現在這些山東、河南的地方官,又開始反對此事,理由簡單粗暴——不想花錢。

反對派個個言辭激烈,朱翊鈞尚未親政,涉及到上百萬兩銀子的投入,他也不能腦袋一熱就拍板決定。

於是,這件事還得送往內閣,由張居正等人再行商議決定。

朱翊鈞在給張居正的信中表示,看過潘季馴的奏章,條理清晰,有理有據,他更傾向於此方案。

再則,潘季馴為官清廉,從未出現過借修築河堤斂財的情況。他曾多次治理河工,經驗豐富。

如果有省錢的法子,他肯定比那些地方官清楚,既然他沒提,那就是不可行。

但這只是他的推測,具體如何,需要內閣商議之後再行決斷。

即便奏疏沒有批覆,潘季馴也沒有閒著,仍是每日沿河岸親自勘察。

朱翊鈞讓他放心,只要他的奏請合理,有利於黃河兩岸百姓及漕運河道,此等利國利民之事,花多少銀子,朝廷也會支持。

這邊治理黃河之事尚未有定論,就有濟寧地方官呈上奏疏,說皇上既然來了山東,理應親臨曲阜拜祭孔廟,召見衍聖公。

朱翊鈞看完奏章,直接就拒絕了:「朝廷每年都會派禮部官員祭拜,倒也不必我親自走一趟吧。」

他又嗤笑一聲:「還有那衍聖公,他究竟是不是孔子後人也未可知,不見也罷。」

當初嫡傳的衍聖公跟著宋高宗南遷臨安,金人來了,封其弟為衍聖公,後來蒙古人把金人打跑了,自己又封了個衍聖公。

馮保嘆口氣:「陛下,孔子是天下讀書人的老師,而您,是天下人的君主。」

朱翊鈞明白的意思,天下讀書人都敬孔子為師,他身為天子,親臨孔廟,是向天下士人表達皇帝對他們的重視。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