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25章 大皇子的成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325章 大皇子的成長

洛陽為天下中心,古之中國,便是用來稱呼洛陽平原。

洛陽城內也有一座皇宮,名為洛陽宮,又叫紫薇城,是楊廣所建。

洛陽宮役使一百七十多萬人修建而成,僅用兩個月就建好,是歷朝歷代,修建最快的皇宮。

隋朝的第一次萬國來朝,便是在洛陽宮中舉辦。

只可惜,這座宮殿修建才十幾年,隋朝便即滅亡,洛陽宮也空置下來。

直到貞觀六年,太宗改洛陽為東都,自那以後,偶爾臨幸洛陽宮。

洛陽宮對武媚娘也有特殊的意義,她本就是洛陽人,也是在洛陽宮被冊封為才人。

不過對李治來說,他對宮廷殿宇已經厭煩,更喜歡遊覽名山大川。

他在洛陽宮只住了三天,便繼續向東,出虎牢關後,終於進入河南道。

李治雖決定去河北,但具體巡狩路線,完全由他和孫思邈私下商談。

這一日,天子巡狩隊來到滎陽,李治坐在龍輦上,望著外面的風景,只覺此處風景秀麗。

「媚娘,你可知滎陽有什麼名山大川嗎?」他朝身邊的武媚娘問。

武媚娘笑道:「陛下何不問貴妃?」

鄭貴妃出身滎陽鄭氏,此處正是她的家鄉所在。

李治微微一笑,道:「朕倒把她給忘了。」當即命人停下輦車,去喊鄭貴妃覲見。

四位嬪妃的車駕,就跟在李治龍輦後面。

鄭貴妃正抱著孩子,跟劉充嬡、朱才人、楊才人介紹各處風景,聽到皇帝召見,將李仁遞給劉充嬡,下了車,來到李治的龍輦。

李治向他問起滎陽有何名山大川。

鄭貴妃微微一笑,道:「陛下,您熟知各朝歷史,可知滎陽如何得名的嗎?」

李治想了想,搖頭道:「不知。」

鄭貴妃道:「古時太行之水南下至濟源,稱濟水,濟水入黃河,南溢為滎,聚集成澤,稱為滎澤。戰國時期,韓國在滎澤北築城,故名滎陽。」

古時,水北為陽,很多建在水北的城池,由水名加「陽」組成,洛陽、襄陽皆是如此。

李治笑道:「想不到貴妃竟也如此博聞廣識。」

鄭貴妃笑道:「別處由來,妾身不知,但身為滎陽人,連這都不知,就太不像話啦。」

李治又問起滎陽山水,鄭貴妃也細心的介紹。

從滎陽名稱就能得知,此處為多水之地,境內有黃河、索河、汜河、枯河、賈峪河、須水河六條河流。

另外,滎陽還有一條有名的運河,名為鴻溝。

當年劉邦、項羽在滎陽交戰四年,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除河流外,滎陽也有很多名山,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嵩山。

不過嚴格來說,嵩山位於滎陽南邊的嵩陽縣,不能算是滎陽的風景。

除山河之外,滎陽還有很多道觀寺廟,其中最有名的是大海寺。

據說李世民小時候有眼疾,後在此寺拜佛後,眼疾才被治好,後命尉遲恭修築此寺,規模如海,故名大海寺。

李治聽鄭貴妃介紹完後,便在滎陽駐紮幾日,先後去鴻溝、大海寺瞧了瞧,後來又爬了嵩山。

五日後,他才下令大隊離開滎陽,朝著鄭州治所成皋而去。

鄭王李元禮原本還琢磨著找個什麼理由,不去見皇帝。

兒子李茂的事,讓他心灰意冷,回到鄭州的這半年,已經不怎麼管理政務了,更不願見皇帝。

不過他很快就不用煩惱了,因為皇帝從成皋繞了過去,徑直朝著兗州去了。

兗州境內,有五嶽之首的泰山。

李治此時也不得不感慨,他雖不打算來泰山封禪,但還是免不了來上一遭。

這是孫思邈的提議。

在這位藥王眼中,泰山山勢雄闊,風物繁華,是一處養性的絕佳所在。

而且泰山山腳有一座小山,名為徂徠山,此山雖其貌不揚,卻下連地脈,山上有一片溫泉。

孫思邈曾遊歷於此,發覺住在此山附近的人,都身輕體健,壽命高於別處村鎮。

一番調查,才發覺是此泉之故。

經常泡溫泉,能舒筋活血,令人身輕體健,身體健康,百病退散,故而村民得以高壽。

孫思邈將此泉記錄在醫書之中,後來才慢慢研究出溫泉、針灸、草藥相配合的溫泉療法。

李治登過泰山,又在徂徠山泡了三次溫泉,每次泡完後,由甄廣舟施針,孫思邈施藥。

這般治療三次後,只覺精神似乎又旺健了幾分。

巡狩大隊繼續向北,李治並不入城,也不派人通知州縣官員,只派隨行官吏去探訪民生。

各州縣官員並不知道皇帝從境內通過,只有少部分像鄭王一樣消息靈通之人,才知曉一二。

這些知道皇帝在附近的官員,在未得旨意的情況下,也不敢貿然見駕。

他們只能打起十二分精神,每日朝辰晚戌,升堂問案,又打發手下官吏盡心辦差,與民為善,儘量給皇帝留一個好印象。

微服探訪各州縣之事,由上官儀負責。

當李治離開兗州前往齊州時,他拿著一本小冊子,過來向李治匯報。

裡面記錄了沿途尋訪的所有州縣民生情況、以及官員風評。

李治將小冊子看了一眼,便讓王伏勝收起來了。

等到了年底考核時,他要用這本小冊子的記錄,與吏部官員上呈的考核結果,做一個對比。

齊州是入河北的最後一處地方,再往東便是山東,只能走海路去河北。

齊州北渡黃河的渡口很多,其中濼口渡最為有名,地處水陸樞紐,素有「齊魯第一渡」之稱。

李治遂傳下旨意,在濼口渡過大河。

李治這一行人數眾多,還有大量車馬,用民船渡河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在薛仁貴建議下,李治下旨從萊州調軍艦過來渡河。

李治離京之前,便對水軍很感興趣,還下令萊州訓練水軍。

此時正好藉機瞧一瞧大唐的戰艦,是何模樣。

不到十日,萊州水軍總管孫仁師便帶著三千水軍,東渡而來,隨行的還有陳王李忠。

李忠是萊州刺史,聽孫仁師說皇帝下旨,調三千水軍前往濼口渡,便跟著孫仁師一起來見駕了。

孫仁師也不知是不是得到過吩咐,帶來的水師不多,但每一種船都帶了一艘,其中還有一艘樓船。

這些船與閻立本畫的幾乎一樣,只是尺寸放大了無數倍,尤其是樓船,比李治想像的還要大,高達近兩丈。

第二天一清早,李治便坐上樓船,朝著黃河北岸而去。

他站在樓船頂端,手按女牆,迎風而立,遙望著遠處一覽無遺的河北平原,朝身後的李忠道:「忠兒,你出蕃半年來,可有收穫?」

李忠低聲道:「孩兒按照父親教誨,探訪民情,體察民生。直到今日,孩兒才知普通民眾之生計,有多麼不易。」

李治側頭看了他一眼。

短短半年時間,李忠說話的語氣、以及人的氣質,都發生顯著變化。

果然,人只有獨立之後,才會成長最快。

李忠忽然問道:「父親,您為何突然下旨訓練水軍?」

李治道:「這是為戰事做準備,百濟內亂,遼東半島局勢將發生變化,所以咱們也得早做準備。」

李忠道:「聽您這麼一說,看來孫將軍沒有猜錯。」

李治側頭一瞥,道:「孫將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