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都知曉見面是為的什麼,她沒兜圈子,寒暄過後,自稱了「辛明」。
第99章
國之牧場 婚姻除了結盟,還有另一重好……
自稱辛明, 言下之意便是不用明家女兒這個身份了。其實以什麼身份同太后合作,她思考的很久, 最後還是決定用「辛明」。
一則,劉太后不是武曌,從目前來看,並沒有要重用女官干預朝政的意思,而且就算是前朝的武皇,剛開始任用的女官也不過管的是內廷之事,即使劉太后效仿, 要真正能走到實現她疏議舉措那一步, 也太遙遠了。
二則,幸明這個身份也不算白丁,一篇傳揚天下的檄文算是有些政治資產, 派她去了黎州、邕州等邊陲之地, 沒人見過她女兒身, 又有辛明的名號,加上太后親信的名頭, 行事終究比個無名小卒要便宜。
三則,明家女兒這個身份,同陳家尚有婚約,如今陳籍不知道發什麼瘋, 不願退婚, 那自己不如金蟬脫殼, 反正這筆爛帳, 三房有的是人願意頂替她,替她完成這「兩姓之好」。
劉太后聽了她這話,不置可否, 而是道:「你寫的疏議,我看了,很有些意思,不過茲事體大,還需從長計議。」
「太后覺得哪裡有顧慮?」 明新微追問。
「從長計議」這種推辭,她可不聽,如果有顧慮,那就應當一個個解決,有些事情一「從長計議」,那就是「無期之談」。
「唐亡於黃巢,而禍基與桂林,因而西南之夷,不可不妨——這是從太祖起便訂下的國策,若要改動,豈是小事?」 劉太后淡淡道。
這話到時不算打太極,因之鑑,儘管大理國從太祖滅後蜀起,便頻頻示好,雙方依舊沒有達成番屬關係,只有使者往來上貢賜還,面上算是和平。
=「此一時,彼一時,大娘娘覺得大理同遼人、羌人相比,誰的威脅更大」
偌大一個國家,不可能不與近鄰修好,而與北邊的遼羌謀馬政,不異於與虎謀皮。
劉太后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俱是蠻夷,當一併妨治。」
「話雖如此,但大娘娘有沒有想過,自古以來,北伐頗多失利,南征稍得容易,這其中最大的差別,便在騎兵上。遼人、羌人俱皆善騎射,又據有燕雲十六州、河西牧場,失地未能光復,因而我朝的養馬地便只能龜縮在河北諸路——」
劉太后打斷道:「馬政之事,積弊甚久,非一蹴之功可得,眼下承平,不算是最要緊的事情,國計民生才是當務之首。我有意興修水利,打算讓克恆主抓,克恆祖上曾在後蜀住持修建渠道,頗有家學淵源,你若有意,可同他多加探討。」
陳家祖上唐末入蜀,曾是後蜀重臣,等到太祖滅後蜀後,又招徠為轉運使,文脈不斷,確實有家學淵源。
明新微心往下沉:「大娘娘這是何意?」
劉太后安撫道:「我知你內心有抱負想要實現,但登天之梯,非一步可達。你可知我出生微末,何以能知政事?全賴先帝垂憐,不以我微陋之故。」
這暗示很明顯了,太后既然都自稱全靠仰仗先帝趙恆一力立她為後,又多放權,才有今日的局面,難道她明新微還打算憑自己單打獨鬥,開創一番天地嗎?話里話外,不過是提點她,要抓住有權勢之人,在他人肩上登高。
明新微深吸一口氣,道:「大娘娘胸懷遠見,即使另走他路,也必有一番成就。」
這話說得有些僭越了,什麼叫「另走他路」,是說先帝不該立她為後,還是不該放權?但劉太后也不以為忤,只當聽了天真的發言,笑道:「你可知這天下有多少飽學之士,有才之人?其見識、學問在我之上者,不知凡幾,何以他們不得如我這般策出中書,左右天下?須知世間懷才不遇者十之八九,非自棄也,時也,運也,命也。」
這話說得有些令人喪氣,但劉太后權力中心裡沉浮久了,知道這是真話,但打個棒子得給個蜜棗了,對於初出茅廬的後生,還是應當多多鼓勵為好。於是劉太后又道:「你心性堅韌,又聰慧異常,時機一到,必能有一番成就,但看你能不能抓住機遇了。」
明新微問:「大娘娘說的機遇,是指的什麼?」<="<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