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家子弟考科舉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59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124章 ……

寧府大宴賓客,江州府上下都以一張帖子為榮,削尖腦袋想在宴席上得個座。

不只是江州府,平江明州青州府等周圍的州府,也有好些人趕了來,四處走關係,前往寧府露個臉。

春日晴好,寧府的筵席擺在了別莊,以曲水流觴,鮮花筵,春菜筵等不同方式,每場筵席都別致而熱鬧。

寧府的筵席還有個特點,客人皆分餐而食,不提供生食,清酒濁酒皆蒸煮過,碗盤杯盞一樣如此,拿到手中還帶著溫熱。

客人不解,問過了伺候的僕從。僕從認真解釋:「這是三郎的吩咐,治不如防,如今瘟疫尚未結束,莫要掉以輕心。」

客人恍然大悟,心道寧三郎寧毓閔編撰了防止疫病的書,得了朝廷嘉獎。論醫術,寧氏當得天下先。筵席這般安排,肯定有寧氏的道理。待回府之後,定要好生提醒一聲。

面前的矮案上,擺著精緻的碗碟,碗碟里整齊放著各式春日時興野菜。中間一口小巧的瓦罐,瓦罐下面是小瓦盆,裡面放著些炭火,瓦罐里煮著雪白的春筍醃肉。

待吃上些春筍醃肉,再添野菜進去,微微沸騰的湯汁燙熟野菜,不僅僅能吃出野菜的鮮,又多了肉味。平時只窮人吃的野菜,變得比肉還可口。

江州府如薺菜,馬蘭頭,苜蓿等野菜,自寧府筵席之後,變成了香餑餑。富貴人家爭著買來擺上飯桌,窮人也樂得拿野菜賣掉去換糧食。

這邊,寧府專門騰出了庫房來放置賀禮。造冊盤點之後,交由夏恪庵。

春耕之後,端午麥收前的這段時日,田間活計稍許空閒些。慶興縣徵召了民夫,由文先生與寧毓瑛一起負責,開始著手梁家壩的堰塞湖分流。

寧府的筵席辦了近一個月,在暮春時結束。

筵席後,寧府重歸安靜。地方州府解試即秋闈即將來臨,寧毓承他們都回到了明明堂讀書。

興許是這場歡慶帶來了人氣,無論是客棧還是其他鋪子的買賣都比以前好了許多。又興許是時日過去,創傷在日漸癒合。

江州府的情形雖依然不大樂觀,籠罩著的那層無形陰霾,隱約散開了。

夏恪庵照樣不時罵街,不過他現在罵的功夫少了,成日盯著地里的小麥。

寧毓華也天天在麥田邊轉悠,他比夏恪庵還要上心。今年的冬小麥,第一次用了外州府的種子。

種子來自北地,北地不比周圍的平江府等地,天氣嚴寒,在三

四月份時,地才完全化凍,播種春小麥。

兩地氣候相差太大,寧毓華也不知收成究竟如何。他不敢多種,只拿了三畝地出來試驗。

不過,情況不容樂觀。

首先,在寧毓華的預計中,北地寒冷,要在暖和些的時候才發芽成活。按理說,種子到了氣候比較暖和的江州府,應該出芽長勢良好才對。

播種下去後,發芽的小麥倒與其他並無甚區別。只在一月之後,田中的小麥就陸陸續續開始生了病蟲。

而其他小麥並無這個問題,就是偶爾發現,比不上北地種子的範圍廣,

寧毓華能肯定,是因為種子的問題,就好像水土不服,北地的種子到了江州府生了病。

日後,問題更頻頻而出。地里的小麥長得參差不齊,有些像是踩了高蹺,有些像是土地公公一樣矮小。有些已經愁抽穗開花,有些還毫無動靜。

如今,其他地里的小麥,裡面的麥粒變得飽滿,沉甸甸垂下去。

而北地種子的小麥,寧毓華剝開了幾株,麥穗大半是空殼。

寧毓華心情不大好,傍晚回到府中,他徑直走到架子前,一言不發埋在銅盆中洗臉。

周氏走過來,遲疑了下道:「明日是阿娘的生辰,我這裡給阿娘準備了生辰禮,你可要與我一道送去?」

自從他留在江州府,哪怕受了朝廷誇讚,錢夫人還是不大搭理他。

寧毓華愣了下,悶聲道:「阿娘不耐煩見我,既然是她的壽辰,我就不去給她添堵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