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家子弟考科舉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60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二天考的墨義與貼經差不多,題目也來自九經,而是問答的形式。

例如,問題:見有禮於其君者......請以下文對。

回答的標準各式則是:見無禮於其君者......謹對。

如不會回答,則答:對未審。

第三天考試則是策論,按照題目作文。文章未曾規定固定的格式,文章好壞,有一個基本的判定:便是對題目的理解。

無論是經史典故,還是朝廷的政令時政,要弄明白考題的意思。更深一層的理解,則與朝局風向,主考官的喜好相關。

薛學正喜好雅致,行文駢儷。看他的裝扮便能知曉一二,頭上戴著的烏紗帽,壓住髮髻的部分,露出隱約的紅邊。

黑色烏紗帽,有了朱紅點綴,著實添了幾分顏色。

寧悟明曾辛辣評價過這個侄女姻親:「薛學正最恨冬日,幸好冬日有梅,能讓他對鏡簪梅花,否則,他會死在秋日裡。」

夏恪庵也能講風雅,但他亦擅長罵街。尤其是經常離開衙門前往各縣,鄉野,市井中,穿著官袍也混不吝,越來越像遊俠兒。

無論兩個主考官的喜好如何,寧毓承都無需擔心,都是親戚。

在外人眼中,肯定也這樣認為。

主要是考試的內容,實在是太容易作弊了。

作弊的方式五花八門,根據歷年來查到的考試舞弊,夾帶是最低等的方式。九本經書,要夾帶進去太顯眼。

另外略高一籌的是代考,找讀書厲害,記性好的人去考試。這樣的事情也並不鮮見,考生來自全州府,彼此幾乎不認識,神不知鬼不覺。

最厲害的是走考官門路,提前知道考題,又背不出答案,便將答案寫下來,拆成小條藏在身上。

考官也要考慮到自己的前程,一般不會輕易出賣考題。能提前拿到考題的考生,家境家世自不用提。

任何時候都有考試作弊的情況,寧毓承並不感到意外。

科舉只是相對公正,給窮人面前畫了個大餅,靠著讀書也能做人上人。而且大餅極為逼真,實實在在就在眼前,歷朝歷代,總有一兩個真正窮苦出身的官員,史書上也有真正出身貧寒的官員記載。

夏恪庵早在考試前,曾經鬼鬼祟祟問過寧毓承:「你猜提舉司的官員是誰?」

寧毓承嚴詞拒絕了:「我不猜。」

提舉司官員來到江州府,肯定不是獨自前來。身邊帶著屬下,僕從小廝,車馬一行進府城。要能瞞過眾人的打探,簡直是掩耳盜鈴。

有參加解試秋闈的人家,早就派人分別守在了城門前,城門口。提舉司官員還未進城,祖宗八代都被打聽得一清二楚。

寧毓承從沒去打聽過提舉司官員的來路,也不許松華院的人提。

考試本該公正,科舉僅有的這點公正,是真正窮苦讀書人唯一的上升通道,寧毓承無論如何都不會去破壞掉。

拿到考卷,寧毓承按照平常的習慣,先一邊磨墨,一邊默默看一遍。待磨好墨,先從十拿九穩的題目答起。

答完能確定的題目,寧毓承再去答模稜兩可的題。根據上下文,經義本來的含義,將自己能想到的答案寫在作為草稿紙的白紙上,進行推敲,選出最通暢的作為回答。

最後實在記不得的題目,

放棄。

考試從早考到天色漸暗,朝廷為了考場安危,以及防止作弊,規定不許點燭。若有考生實在需要,可以向考官請示,允許考生得三根蠟燭,直到蠟燭點完,無論如何都要交卷。

不過,考生的成績,要隨之降等。

一般來說,考生都不會要蠟燭。要是考個同進士,降等就等於落第。

寧毓承早就答完了題目,有一道猶豫不決的題目,他還未填上答案。考場已經走得七七八八了,他不急不躁坐著,微閉著眼放空。

身邊響起來來回回的腳步聲,還有考生交卷離場的動靜。<="<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