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學習系統來自2030[零零]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15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如果說在土-火-地的範圍內是受到星球引力的作用,但它既然能掙脫星球引力,並未出現過於明顯的軌道偏

移現象,就基本可以以此推斷它的確是受到控制,並且很有可能是在近地軌道對地球進行探測分析。

作為敢提交小行星存在非自然形成天體可能報告的人,俞妙則當然也敢得出這樣的結論。

那群老教授也不會因為她是個初出茅廬的孩子就看輕了她,畢竟古人都還說自古英雄出少年呢。

而從數據看來,她的模擬結果大致是正確的。

但這樣一來就很可怕了。

這基本是側面證實了外星生物的存在性,並且對方還已經來到地球的家門口了。

這可不是「有朋自遠方來」,而有可能是要對地球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資源進行掠奪的。

只要有社會群體就會衍生出私有和貪慾,人類尚且是這樣的群體,又憑什麼覺得外星人就是大善人?

從古至今,都只有強者才有談判的資格,而弱者只能成為餐桌上的一道菜。

大家沒有必要揭露這一點,但對於疑似外星痕跡的出現都是心照不宣的態度。

很快生命科學院那邊也有了新的進展,這次成功從岩層中提取到一些疑似地外生物的痕跡。

而地質院則從另一份岩層中提取出一種很特殊的物體,經過多方研究和切片實驗,最終得出一個很驚人的結果,這很有可能是一種可以產生巨大能量推動飛行器運轉的太空燃料。

俞妙則便想著,也許這正好可以對應上,她在第一晚觀測到的小行星表面在燃燒的現象。

如此種種結果都可以表明,這顆小行星是外星人的宇宙探測器的可能性已經達到60%。

11月10日,正式通過設立對小行星X的研究項目組。

項目組成員應從全國各地調取精英干將,參與對系外行星生命的跟進研究工作。

該項目的保密項為絕密,在解密前都不可擅自泄露,否則會有引起社會不穩定的風險。

很快參加研究項目的研究人員在京集合完畢,然後開啟更為緊鑼密鼓的天體模擬和數據分析,以及進行應對策略的探討。

研究人員以不同研究方向為組別,其中項目三組,即航空探測組以吳唯明教授為組長開展任務工作。

畢竟人類史上也是第一次面臨系外生物的危機,之前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現在都要重新開始。

探測器還在將對小行星的追蹤數據傳送回地球,他們就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計算,預測這顆小行星是否會再次回歸到近地軌道上。

現在小行星還並沒有飛出太陽系,於是所提防的就是小行星有可能在短期內再次與地球相遇。

在模擬中這甚至是有很大概率發生的事情。

通過現在的小行星軌道可進行初步預算,估計這枚小行星會一直在太陽系內進行徘徊。

這個結果只是進一步確信這顆「小行星」並非與過往的流浪天體或非周期彗星等同。

每次各組的研究方向有進展時都會召集主要負責人開會同步最新信息,並研討更新的應對措施。

等到回來再進行組內研討方案。

面對一眾業內大佬和眾多經驗豐富的前輩學者,俞妙則便是多聽他們的提議,多思考他們的方案,多發表自己的想法。

不過在宇宙安全體系的構架上,大家的想法也算是大同小異,主要便是「防禦」和「巡查」兩個部分。

巡查系外生物的飛行天體的出現,並對可疑天體進行追蹤及發回預警。

遇見UFO這種事情很罕見,但只要遇見第一次便很容易會遇見第二次第三次,說不定以後外星人三天兩頭就要光顧地球。

防禦便是為了應對外星人的攻擊。

而首要討論的還是宇宙巡查體系的構建。

俞妙則就將她之前曾經構想過的行星臨界警戒體系重新拿出來,先對這個方案進行自我完善。

她將宇宙劃分為三個區域範圍等級,即以地球作為其中一個定點的宇宙洛希極限圈,也就是她最初設想的行星臨界警戒體系,設為一級警戒範圍;以奧特雲系作為第二臨界點,設為二級預警範圍;太陽系外作為三級巡邏範圍,向宇宙深處進行探測。

不同探測器以地球作為數據運行重心,對宇宙自然行進外的天體進行數據捕捉及預警。<="<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