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歷史同人] 我秦二世被天幕直播造反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9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一則大量史書被始皇帝焚毀。

二則沒焚毀,他們中絕大多數都不學無術,沒看完史書。

三則各國史書本就各有偏重,就算通曉本國史書,也無法確定他國史書是如何記載。

四則就算通曉七國史書,那也不確定是否還有哪些早就滅亡的小國有史書遺漏。

雖說周天子是以黃帝後裔自居,但黃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

華夏、夏、夏朝、華夏部落。

光看名字就有理有據。

………

最崇古的儒家本該為周朝辯言。

但不久前他們還因崇古被指可能葬送整個華夏。

現在誰也不敢提周制。

何況天幕雖然看似指責周朝蠻夷,但秦二明顯不是在否定周朝正統。

否則秦朝不也是蠻夷?

既然按疆域算都是蠻夷,那就不能以疆域計。

【秦二提出應以文明傳承來判定夷夏之分。】

【「夏商周秦一脈相承,謂文定華夏。」】

【「言華夏語、書華夏文、承華夏史、尊華夏正統者,為華夏兒女!」】

「所以承載百家思想的啟蒙書名為《語文》?」

張良心如擂鼓。

縱朝代更迭,然華夏永存。

獨角獸

「夏亡有商,商亡有周,周亡有秦,秦亡有漢或楚,不變的是這片土地上的華夏兒女。」

這才是秦二的志向。

始皇帝只能看到一朝之興衰,秦二看見的卻是華夏的萬世。

此話並不是張良在鄙薄始皇帝。

他之前一心復韓,不也是只能看到一國?

………

文定華夏!

最熱衷華夷之辯的就是儒家。

儒家內訌馳名百家,就連孝都要分出個小孝大孝,更何況是華夷之辯!

秦二的判定卻是最為震撼也最有道理。

足以覆蓋所有的分歧。

傳承華夏的歷史、以華夏為正統、使用華夏的語言文字的人,就是華夏兒女。

………

趙佗呆了半晌,不知道該喜該憂。

秦二的判定雖然沒有將百越人排除在華夏之外。

但也沒將百越列入華夏之內啊!

百越人說的是越語,尊的是自己的祖先與神靈。

「……陛下將萬餘秦女遷至南越,我又勸導士卒在此生兒育女,或許再過幾十年就能讓南海郡人也成為華夏兒女。」

趙佗自言自語,他從秦地來到南越,已有七年了。

【我記得始皇帝的「書同文」,秦朝不是把其他六國的文字都廢除了嗎?那怎麼確定秦小篆就是華夏文呢?】

【不,七國文字都源於甲骨文,主體是一致的,就是書寫習慣不同。】

【沒看懂。】

【總之就是七國文字有點差異但不多,互相都認得出來,政哥統一文字主要是規範和簡化,本質上都是華夏文。】

【現在用的簡化字就是秦二對小篆的簡化,也是華夏文。】

【懂了!】

「好一個言華夏語、書華夏文、承華夏史,可憑什麼說秦就是華夏正統!」

有六國遺族依舊不甘心。

但也有許多有識之士在看到華夏論後放棄復國:

承載華夏之史的國家就是華夏正統,若秦亡有楚,楚國就是華夏正統。

數千載華夏論,何必只看今朝。

秦二世身為秦帝,卻在王朝鼎盛之時承認後世王朝的正統性。

這不止是文定華夏,更是以大秦之社稷來定論華夏。

………

嬴政看了眼秦二,神情似笑非笑。

嬴雲曼假裝沒看到。

祖龍希望大秦延續萬世,她卻以大秦定論華夏。

從後世人的口吻也不難看出,幾百年後大秦確實沒了,取而代之的新正統接受了她的饋贈。

秦朝不再,華夏依舊。

嬴政當然不滿。

但胡亥亡國、扶蘇亡種險些成為事實。

罷了。

秦二以大秦社稷為後世定正統,後世也將因華夏視大秦為繼周之正統。

【發現盲點:那不會說話的啞巴、不認字的文盲就不算華夏人了?】

【你可真是個小機靈鬼——重點是前面2個嗎?當然是後面的「承華夏史、尊華夏正統」啊!】

【樓上上的疑問雖然離譜,但從某方面而言也不是沒有道理。啞巴這個秦二沒辦法,不認字秦二還真能管,那就是後續的辦學以及更之後的義務教育。】

【不過這些稍後再說,我繼續講百家大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