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好戰至此嗎?
【最大贏家其實是秦二,或者說秦二的華夏論。】
【百家大議是秦二對匈奴宣戰的台階,但對後世產生的巨大影響中,台階的重要性卻遠不及其他。】
【比如華夏論在此刻正式登上歷史的舞台。】
【華夏兒女留爪!坐等樓主更新!】
若不是逃亡途中找不到竹簡與毛筆,張良此時就要以筆刻之。
早在秦二的駁復周論中,他就已經注意到華夏這個詞。
數百年後,後世人以華夏兒女自稱。
以應「不變的是這片土地上的華夏兒女」。
………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異族不應該圖謀中原的夏族,夷族不應該擾亂華夏的秩序。
這是孔子所云,但叔孫通阻止弟子們將這句話與秦二的華夏論等同。
因為史上不少國家都將秦國視為蠻夷。
楚國更是直言「我蠻夷也」。
秦二若是認可孔子的觀念,豈不是將中原之外的百姓都視為蠻夷,甚至包括秦人?
就算勉強將秦楚也視為華夏,那百越之地怎麼算?
最重要的是,秦二論「五聖」並未提及孔聖這種思想。
………
大秦三征百越之後設南海郡治,趙佗受郡尉委任為龍川縣令,既要防範越人反抗,又要安撫當地民眾。
「郡內的百姓都能看到天幕,郡外的越人卻看不到。」
趙佗此時還沒有分地稱王的野心,在知道秦二連滅數國後更是想都不敢想。
比始皇帝還好戰的君王,他怎麼敢去忤逆?
——此時的趙佗並不知道他就是天幕上、閩越降秦後需要韓信駐兵威脅的南越王。
「這華夏論千萬要包含百越之民啊……」
趙佗只得如此期盼,畢竟一旦秦二將越人看做蠻夷,那安撫越人的難度將立即拔高。
相反,若秦二待越人同為華夏兒女,他治縣的難度就將大大降低。
免徭役免四賦,越人都將踴躍服役駐守匈奴。
【在秦二之前,華夏一詞專指中原地區的文化和民族,秦國其實不怎麼搭邊。】
【秦國的地盤是從西戎那裡搶來的!】
【沒錯,周天子時期,中原各國將秦國視為夷狄之國;楚國距離中原也比較遠,攻打其他小國家的時候更是直接自稱蠻夷。】
【秦楚難兄難弟,所以聯姻也多,明確記載的就有七次。】
在項羽疑惑的目光中,項梁默默點頭。
沒錯,七國中秦楚兩國的境遇最為相似。
位處文化窪地的項羽這才知道,原來在中原各國眼裡,楚國和秦國都是夷狄?
那他以前還想反秦之時要助其他五國復國?
現在還助什麼助。
我蠻夷也!
………
嬴政沉下臉。
若不是「秦二之前」這個詞放在最前面,他就該發怒而不只是沉下臉來。
他焚燒其他列國史記的重要原因就是秦國被視為夷狄,不利於大秦對天下的治理。
結果燒了也沒用。
後世之人還是知道夷狄之國。
現在大秦百姓都知道了。
【華夏一詞來源於夏朝之前的華夏部落。】
【秦二認為夏朝的疆域不及商,商不及周,周不及秦,所以不能以疆域來擬定華夏,否則周天子都得算蠻夷。】
【沒毛病,夏朝就那麼一小塊地方,位於渭水流域的周部族壓根就不在夏朝的範圍內,按疆域算周朝王室妥妥的蠻夷。】
華夏一詞來源是華夏部落?
炎黃兩帝或者之後的部落是叫華夏部落嗎?
怎麼感覺有點不對勁?
通過星火部收集的史書,嬴雲曼知道周朝自稱夏,分封的諸侯國稱為諸夏或諸華。
華夏這詞應該、也許、大概來源於周朝才對。
——《挾書律》頒布於去年,再往前的年份搜集各國史書並不困難。
算了,不管是真歷史還是她編的,現在這詞的來源就只能是華夏部落。
嬴政臉色舒展。
周天子都成蠻夷了,那麼周天子分封的各國也全是蠻夷。
都是蠻夷。
………
楚國以外,其他各國遺留貴族想反駁都不知道怎麼反駁。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